“海西”区域规划相关受益行业与公司——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海西”区域规划相关受益行业与公司
2009年05月06日 11:53 来源:证券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带来了新的机遇。东海证券分析认为,具体到行业而言,受益较大的包括交通运输、基建、先进制造业、商业贸易、金融等五大行业。

  基建:产业发展,基建先行。加快基础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将使得部分相关行业与上市公司受益颇多,包括港口、钢铁水泥工程机械、建筑建材、房地产、物流等行业。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特别提出了要加强海西地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福建将完善“三纵四横”的高速公路网,以及“八纵九横”的省级干线公路网和农村路网工程,加快建成沿海快速铁路,实现与周边省市之间城际快速客运系统的连接。由于福建省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基建工程量较大,有望拉动相关产品的需求。相关受益上市公司包括厦工股份、福建水泥、三钢闽光等。

  交通运输:此前海峡两岸“小三通”之后客运量即出现激增,去年年底实现“大三通”当月,厦金(厦门-金门)、两马(马尾-马祖)、泉金(泉州-金门)航线客运量分别同比增长了104.8%、143.96%、80.6%。到2010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将建成两个亿吨大港,年吞吐量将达3亿吨以上,集装箱吞吐量将达1200万标箱,到2020年将建成三个亿吨大港,年吞吐量将达6亿吨以上。空港方面,将形成福建、厦门国际机场为主,晋江、武夷山、连城等机场为辅的体系,不断扩大民航的综合营运能力。相关受益上市公司包括厦门空港、厦门港务等。

  制造业:为全力打造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福建今年将争取完成工业投资超过2100亿元人民币;今年起3年内由省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资金,建立转型升级重点项目贷款贴息风险保证金制度;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产业集群提升专项工作。“金厦大桥”项目工作也正在推进,与金门共同打造金厦生活圈。2009年产业发展投资发展方面将以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为重点,加快临港重化工业发展,港口、基建、装备制造、化工等行业受益明显。同时,福建省属企业也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整合重组,能源、投资、交通、外贸、电子信息等5大集团正在积极组建之中。相关的受益上市公司主要包括龙净环保、国脉科技、法拉电子、厦门钨业等。

  商业贸易: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处在我国两大经济圈的断裂地带,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毗邻相连,承接台湾海峡两岸,与东南亚各国距离适中,距离港澳较近,具备优越的地理位置、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有望加速把福建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商贸流通服务中心的步伐。相关的受益上市公司主要包括厦门国贸、厦门建发、东百集团等。

  金融:在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七个方面工作中,其中重点提出要“创新体制机制,先行试验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继续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外开放的先行作用”。同时根据《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有关内容,两岸金融领域的合作有望在银行业、证券及期货业、保险业展开,产权交易市场、产业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都有望获得长足发展。相关受益上市公司包括兴业银行、厦门国贸等。

  与此同时,国金证券分析表示,福建省国资委目前正在进行密集的地方国资企业的重组,这种国资重组行为也会给资本市场带来想象的空间。在福建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中,福建再次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部分省属企业整合重组方案,组建福建省投资、能源、交通、外贸、华侨实业五个集团,推动国有资产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国有资本集中度和营运效率。福建省计划将省属企业集团数量由原来的31 家减少到17家。将设立5大集团,对外贸易、投资、能源、交通、华侨实业这5大集团,计划在今年上半年全部挂牌。按照规划,到2010年,福建省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煤炭、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资源类国有企业资产占省属企业资产总额的比重力争达到75%以上;有较大规模和竞争优势的冶金、交通运输、机械电子、石化等行业的企业。到2010年,力争3户以上省属企业进入全国500强,8户企业超100亿元,其中3户超500亿元。

  总而言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支持。那么对于新经济区而言,其短期内最大最直接的动力来自于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资本市场关注海西主题而言,首先是关注福建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机会,其次是与台湾经济能形成较为密切的互动的行业。同时,国资重组将给相关上市公司带来较大想象空间。(本报记者 张 颖)

  

【编辑:蓝玉贵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