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成财富黑洞? 专家:给KODA买份“保险”(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理财产品成财富黑洞? 专家:给KODA买份“保险”(3)
2009年05月12日 13:13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分业经营“管住”内地私人银行

  某些香港私人银行不当操作引发内地富豪客户亏损事件爆发后,引发部分内地私人银行客户的担忧。但是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私人银行由于分业经营的监管形式,不能开展超出银行经营范围的业务。

  据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私人银行部总经理陶昌宇表示,现在外资私人银行面临比较大的挑战就是分业经营,比如说现在商业银行还不得从事证券交易,而外资银行甚至没有拿到代售证券类投资基金的资格,所以从产品来说,相对于海外的成熟市场确实是单一一点。

  以东亚银行在京私人银行为例,该银行是第一家推出信托类理财产品的外资银行,而信托理财在国内大部分是和证券、信托贷款等项目挂钩,与PE挂钩的也属于凤毛麟角,几乎不存在违约风险。

  渣打个人银行中国区总裁叶杨诗明表示,渣打内部有一个调研团队,比如有些年纪大的客户,就必须考虑到要帮助他保护其财富,用于养老,这也是渣打引入银保产品的原因。“即便是客人跑到我们身边想买这个产品,也不能就那么简单卖给他,一定要做测试。”

  而荷兰银行目前在大陆还没有获得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权利。荷兰银行在京的业务非常单一,针对个人客户几乎只有存款理财一项。

  - 风险解密

  KODA 盈利有限,亏损无限

  令投资者百思不解的是,不仅私人银行的8000多万元化为乌有,而且还倒欠银行9000多万。为何存在银行里的钱,不仅血本无归,反而还招来债台高筑?与其他银行理财产品不同,KODA自身另有一套盈利和亏损的生产机制。

  例如:你的账户有1000万港币,只能签1000股的A股票的Accumulator,合约为一年。A股票现价10元,约定行使价为8.5元。当现价超过10.2元时,合约自行取消,但允许你最多以8.5元购买一个月的股票。当现价跌破8.5元时,你必须以8.5元每天购入2000股,直到合约结束。

  1、盈利上限锁定

  如果A股票价格在8.5元-10.2元之间,你每天可以购买1000股,一个月按20个交易日来算,就可以买上2万股。那么,你的最大赢利就是这2万股的差价。

  2、亏损下限无穷

  如果A股价格跌破8.5元,那么你每天必须以8.5元买入2000股,一个月就是4万股。如果一年的协议按10个月算,就要买进40万股,假设一股跌5块钱,那200万元就没了。

  而港股指数从3万点跌到1万,基本上跌幅是在30元到40元间,亏损就在1200万-1600万之间,那么投资者就得倒欠银行200万-600万,这就是为什么郝女士倒欠银行9000多万的原因。

  正是由于KODA等金融衍生品存在极大风险,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马斯金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呼吁,衍生品市场需要更高的透明度,买方要知道他们买的是什么。

  专家支招

  给KODA买份“保险”

  对KODA颇有研究的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结合“打折股票”这一累计期权的本质,为投资者指明了降低风险的方向。

  他认为,就其本身而言,期权(Option)这一金融衍生品,所有的风险都是可控的,因为期权本质上是一种选择权。一旦所有风险都被控制,KODA这一产品也就失去了暴利的机会,只留下相应的收益。因此,金岩石建议KODA投资者,不妨交点保费,买份保险,收益是少了点,但是亏损就不会轻易上门了。

  1、签订协议时,适当让出一部分现金收益,增加一项“放弃二次加倍选择权”。KODA以其杠杆效应,能在牛市中放大收益,在熊市中加倍损失。其中分为两次加倍过程,第一次加倍是从1增到2,也即当该挂钩股票市价低于行使价时,投资者便须定时用行使价买入双倍股票,直至合约完结为止,而第二次加倍则需买入四倍数量的股票。一次加倍时出现亏损,投资者尚能接得住,而二次加倍时则很少有人接得住了。

  金岩石认为,购买KODA时一定要事先确定最大亏损额,自己是否有能力接得住。因为只要接得住,没有斩仓,投资者总有翻身的时候。

  2、购买反向选择权,也即KODA挂钩股票的看跌期权。比如,一旦股票价格低于行使价,因为有看跌期权存在,能有效固定成本或锁定利润。

  此外,对于长篇累牍的KODA合同,金岩石根据自身经验,建议投资者阅读时遵循三条基本准则:第一,由后及前,因为风险提示都在后面;第二,由浅入深,不要先看黑体字,因为只有非黑体字才是保护投资者自己的;第三,由小及大,重点看小号字。(记者 周鹏飞 丁晓琴)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