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连险进入“慎销”时代?银行渠道或成“主凶”——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投连险进入“慎销”时代?银行渠道或成“主凶”
2009年02月16日 09:19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月3日获悉,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投资连结保险销售管理的通知》中,中国保监会明确提出了九条新规,对保险公司向个人销售投连险这一经营活动进行严格规范整顿。 中新社发 任丘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政策频出,投连险成监管重点

  根据中国保监会规定,从3月15日起,银行的储蓄柜台不准再销售投资连结保险,这一险种只能在理财专柜,由受专业培训不少于40个小时的理财经理销售,他们在向客户销售投连产品时,必须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判断投保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偏好,获取投保人亲笔签名的“风险确认书”。签单后,保险公司还必须对投连险保户进行100%的电话回访,警示投资风险、防止营销误导。

  事实上,从2007年下半年起,保监会对“投连险”的监管鼓点越来越密。除了向各人身保险公司和各保监局下发了通知,警告投连险市场销售误导现象外,保监会要求当年10月1日起,销售员通过产品和法律考试“持证上岗”;同时从保险公司资本金额度、开发投资型产品年限等方面,将投连险的市场门槛“抬高”了一大截。

  管资质、管渠道、管过程,保监会向投连险不断“加压”。

  退保风波保险“无罪”,银行渠道或成“主凶”

  没有哪个险种,像投连险这样让监管部门头疼。

  投连险全称“投资连结保险”,它将保费按照保险合同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进入保险账户,给予投资者寿险保障;另一部分进入投资账户,按照约定委托给保险公司进行投资运作。根据投资渠道,投连险分为偏股型、偏债型、混合型等多个品种,完全由投保人自担风险。

  在持续牛市中,投连险账户的当期收益都十分丰厚,某公司投连险账户年内最高收益近200%,令投保者和保险公司“疯狂追逐”——仅在北京市场,一度有近20家公司叫卖投连险,某些银行的分支机构则声称非投连产品不代理。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2007年第一季度,投连险保费同比增长了约177%。

  而在股市大跌期间,投连险屡遭退保。2001年至2003年,以平安为首的投连险遭遇大规模的退保风波;2008年下半年以来,部分投连险账户严重缩水,如生命人寿的投连账户最高缩水近半,光大永明、中英人寿投连险账户缩水四成左右,退保事件屡屡发生。

  然而,尽管股票型的投连险产品“遇险”,但世德贝投资咨询(北京)有限公司研究部日前披露的数据表明——偏债型账户绝大多数实现正收益,货币型账户全年平均收益达到3.24%。“‘基金中基金’的投资方式,使投连险账户的避险作用以及抗跌能力,在此番下跌行情中表现得越发显著。”投连险本身没有错。

  “错在营销误导。上一轮风波主要源于保险营销员误导,而此次退保风波集中表现在银行代理保险渠道。” 中国人保寿险总裁李良温说。专家指出,因为银行可以获取高额手续费,所以柜台人员宁可放弃存款也主动向客户推荐投连险。很多保户本来是办定期存款的,但在柜台人员的“游说”下,凭着对银行的信任稀里糊涂地就买了投连险。

  营销员“乔装”银行经理,银保渠道监管仍须改进

  那么,保监会将投连险从储蓄柜台“挪至”理财柜台后,误导情况是否有好转?

  2月10日,在北京现代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几家网点,记者发现,投连险的宣传手册已销声匿迹,但误导隐患仍在——

  在建设银行,理财经理——身着银行制服、佩戴“新华人寿”胸卡的员工向记者介绍了该公司两款分红产品,当记者要求了解其他保险产品时,她不予介绍。

  在农业银行,亦是一位身着银行制服的女士将记者领进了理财经理室,她拿出一张友邦遥遥领先的月度收益对照表,向记者推荐友邦分红保险。言语间,仍将预期收益与固定收益混为一谈,直到她从西服里面翻出胸卡记者才知道,原来,她也是友邦保险的营销员!

  这些营销员努力推销自己公司的产品本无可厚非,但他们身着银行员工制服,尤其在不佩戴胸卡的情况下,消费者很容易将其误认为银行理财经理,并将其主观意图明显的推销,理解为银行客观的评价、推荐。

  眼下,保监会“严打”投连险营销误导,各公司为规避业务风险也收缩了战线。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资本市场回暖,投连险还会再度升温。到那时,这些在银行蹲点的营销员会不会依旧误导保户、储户?银行方面,哪家保险公司给手续费多就让谁“占场子”、对误导行为听之任之的做法值得商榷,而监管部门对保险营销的监管,依然任重道远。 (记者 曲哲涵)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