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许多并购中充满陷阱而并非馅饼——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专家认为:许多并购中充满陷阱而并非馅饼
2009年05月26日 08:36 来源:CCTV经济半小时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大连亿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郑时雨:“可视光就是解决了在很多特定环境之下用这种只要有光线就能做数据传输这么一个很大的一个问题,所以会把我们,特别是结合中短距离的通讯有一次革命性的变化。”

  为了得到这项技术以及这项技术的研发团体,郑时雨想到了并购日本的这家公司。

  郑时雨:“有了这个金融危机以后,他们也碰到了自己的一些发展过程当中的问题,所以反倒促进了我们这样一种结合的一个机会。”

  在并购了日本的这家公司以后,郑时雨通过一段时间把客户、技术、专利都转移到了亿达信息公司,然后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

  郑时雨:“把它原来的公司给它注销掉。”

  郑时雨告诉记者,将原来的日本公司注销掉,可以规避并购后很多意想不到的风险。

  郑时雨:“有利于我们去防范财务债务法律各方面纠纷风险。”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利用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契机进行海外并购,地方政府在推动的同时首先要有风险意识,给企业充分的自主权。

  大连市经济委员会主任刘岩:“政府不要代替企业作出这种并购的决策,也不要强迫企业,我们现在是要服务企业,推动企业,你不能代替企业,强制企业去买一些什么样的企业。”

  除了政府在资金、政策、进行扶持以外,企业本身对起国际市场也要进行仔细全面的调查和咨询,认清自我。

  齐树民:“我不太赞成,中国企业收购了国外企业以后,派一些中国人努力去把国外运行不好的企业或者运行很困难的企业用中国人的管理去把它管理好,我想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事情。”

  专家认为:许多并购中充满陷阱而并非馅饼

  面对这轮海外并购的良机,不少中国企业现在都跃跃欲试,也有一些企业已经先行一步,展开了实质性的收购行动。但我们也注意到,从这轮并购潮一开始,经济界就一直存在反对和质疑的声音,他们担心的又是什么呢?

  资深并购专家马光远:“(世界)经济衰退究竟什么时候到底,金融危机有没有到底,那么在一片迷茫的情况下,我们自己判断认为到底了,可以去抄底,我认为这种情况首先是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马光远,经济学博士,资深并购专家,长期从事跨国并购等领域的研究和实务工作,曾参与数十起重大跨国并购案例,主要为欧美、澳大利亚等国的机构和跨国公司以及中国企业到海外并购从事顾问工作。

  马光远:“国际并购市场非常低迷,一季度下降了36%,收益下降了60%,现在出去就是陷阱不是馅饼。”

  马光远告诉记者,海外并购涉及到文化、政治、法律等多方面的矛盾和冲突,许多并购在其交易过程中充满了陷阱,而国内企业到海外并购的成功机率也并不很高。据了解,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经营情况大体呈“三个三分之一”,即1/3盈利、1/3持平、1/3亏损。

  马光远:“我不认为说目前很多地方推出这么一个高调的这么一个去海外抄底的行为,从来没有成功。”

  其实,马光远对于一些企业高调去海外并购的疑虑,并不是杞人忧天。毕竟,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金额和那些动不动上百亿美元的大手笔比起来,还是小了很多,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不少案例发现,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的操作过程中,经验还显得比较单薄,冒然出手的结果可能会得不偿失。

  2004年上汽集团出资5亿美元,控股韩国双龙汽车公司,这是中国汽车企业首次并购国外同行业企业。” 根据双方的协议,上汽将保留和改善双龙现有的设备,并在未来对双龙进行必要的投资。上汽将帮助双龙拓展其在韩国的业务,还将帮助双龙汽车拓展中国和其他海外市场。

  马光远:“大家对这个成功的渴求比较大。”

  然而由于在并购之初,上汽对韩国国内复杂的法律环境、劳资纠纷估计不足,又缺乏管理韩国企业的国际性人才,结果导致当初设想中的技术合作、技术引进毫无踪影,“韩国公司中国化”的计划也已经成为泡影。

  马光远:“我们今天付出的代价就是双龙破产,我们收购了,要为它的很多债务来承担责任。”

  富通是一家以经营银行及保险业务为主的国际金融服务提供商,在欧洲公司中排第20名。2007年11月,因次级债问题富通股票已连续四个月下跌,中国平安出资238.7亿元控股富通。然而由于前期缺少对富通净资产预判的经验,这笔曾经让人兴奋的海外投资,却让平安遭遇滑铁卢。就在平安收购富通后不久,富通集团轰然倒塌。

  此外,TCL收购法国的汤姆逊,联想收购IBM、中铝收购力拓,中投公司投资黑石和摩根斯坦利,也都相继亏损或失败。据了解,在2008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损失就达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因此,看似抄底的海外并购,在许多时候也不得不让人捏了一把汗。

  马光远:“你没有做你应该去做的功课,你没有准备好。”

  半小时观察:并购有风险 出手须谨慎

  每个经济体的崛起都会伴随着一轮海外并购的高潮,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但我们更应该关注那些失败的历史,只有多吸取些教训,才能少走一些弯路。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不少企业海外并购的热情骤然高涨。尤其是那些国际顶尖的企业,过去我们只能望洋兴叹,如今似乎一夜之间变成了唾手可得的囊中之物。这种景象和80年代的日本很有几分相似,当时日本制造业在汽车、家电、半导体等领域彻底打垮了国际竞争对手,加上美国经济刚刚走出滞胀阴影,元气尚未恢复。一时间日元资本滚滚涌向美国,大肆收购资产,最著名的就是三菱财团以13.73亿美元购买了纽约的标志性建筑—洛克菲勒中心,这让不少美国人担心日本会把整个美国都买下来。但最终的结果出乎很多人意料,跑到美国出手阔绰的日本企业,并没能很好地将这些资产整合进自己的产业链条,相反却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运转不灵,消化不良。失败的海外并购成了把日本经济拖进十年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了这个前车之鉴,我们对待海外并购应该慎之又慎,一次成功的海外并购需要跨越法律、文化、管理上的重重障碍,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在出手之前,我们一定要想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怎么才能把自己需要的东西拿到手?如果仅仅图便宜而一时激动,在这种投机背后,风险将不可避免。

  (主编:马洪涛 记者:胡长春 摄像:贡存、白羽)

  

【编辑:蓝玉贵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