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亿投资效果初显 通货膨胀会否在年底出现?(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4万亿投资效果初显 通货膨胀会否在年底出现?(2)
2009年06月22日 10:40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通货膨胀会不会马上就来?

  除了信贷投放的规模过快,楼市、股市、国际原油和大宗商品价格也大幅上涨。市场预计,CRB指数到8月底或还将上涨19%。而国际原油价格5月涨幅更是达到近30%,现在已超过每桶70美元。

  正是在对中国以及世界经济向好的预期下,市场开始引发对通胀的担忧。于是,购买资产似乎成了应对通货膨胀的最好招数。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就抛出了“在通货膨胀之前抄底”的言论,因为在他看来,现在正是进行资本并购的好时机。

  6月15日,潘石屹向媒体公开表示,“发了这么多的钱而社会财富没有增长,钱就不值钱了,钱不值钱了就通货膨胀,这不光会影响到房地产,会影响到所有的行业,这个问题我们在两三个月前就在不停地说,说全世界都在发这么多的钱,一定会有一个通货膨胀的预期。”

  但是,也有学者并不认同近期出现通货膨胀的观点,尤其是对由于货币投放量增加导致通货膨胀的说法进行批驳。

  “货币投放量不足以作为判断是否通货膨胀的依据。可以说,今年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基本没有。只有在GDP增长达到8%的情况下才可能讨论通货膨胀的问题,而现在根本就没达到。况且4万亿投资是为拉动内需保增长而出台的,见效以后更不会出现通货膨胀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果断地表示,当前最大的问题不是通货膨胀,最关键的是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扩大内需以及经济复苏的问题,“也就是怎么样让经济真正成为内需导向型的经济。”

  刘尚希向《中国经济周刊》进一步分析,一般地,判断是否通货膨胀除了CRB指数外,还有两个指标——CPI、PPI,从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PPI数据,还没有通货膨胀迹象。

  “另一种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是经济滞胀,即经济不增长,但是物价上涨迅猛。如果这种情况发生,说明大家对经济前景失去了信心。但现在各方面的指数表现还都可以,而且趋势是越来越好。大家并没有处于惊慌失措的状态,很安稳,社会秩序也很安稳。所以,出现滞胀的可能性也不存在。”刘尚希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

  一般的逻辑是,大宗商品和原油价格上涨,必然使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压力增大,继而导致消费品的生产成本增加,消费品物价也最终跟着大幅上涨。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速度姑且不论,消费品的供求关系在中国还是表现为供大于求。因而,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并未显现。

  跟刘尚希持相同观点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他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近期通货膨胀不会发生。

  “今年5月CPI跌幅为1.4%,超出了市场预期,CPI下降的趋势可能会继续。按市场原来的预期,CPI涨幅在8月、9月转正,目前看来不太可能实现,甚至可能全年为负。因此,暂时不会形成通货膨胀。”袁钢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消费者并没有特别强烈的购买需求,而且市场上的消费品在降价,生产资料也在降价,说明现在仍然是通货紧缩的状态。对通货膨胀的担忧还为时过早。

  北京大学公共经济管理研究中心证券市场与政策研究所所长李国魂更是尖锐地指出,“目前就大谈特谈国内又将出现新一轮通货膨胀,更多的是杞人忧天。现在中国宏观调控能力大大增强,央行也有能力自如把握货币收放尺度。相反,在全球经济没有出现根本性好转的情况下,还需要按照既定决策,认真积极、坚定有力地落实4万亿投资拉动内需的重大举措。现在担心又将出现通货膨胀是对经济运行自身规律认识上的缺失造成的,至少是多余的。” 除了学者否定近期出现通货膨胀言论,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宏观性政策要执行两到三年,才能把经济托稳,现在还远不到担心通货膨胀问题的程度。

  未雨绸缪防通胀

  尽管目前断定通货膨胀还为时尚早,但对于未来通货膨胀抬头的隐忧,仍需未雨绸缪,制定应对之策,提前通过货币政策的微调来防止将来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风险。

  国务院经济发展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预计,今年上半年CPI、PPI仍将负增长,但高速信贷投放将有效拉动经济,到年底时CPI、PPI将正增长,预计四季度GDP增长有望达到9%至10%的水平,全年在8%左右。

  如果GDP增长在四季度能达到8%以上,按照刘尚希的说法,就可以讨论如何应对通货膨胀问题。

  目前,为了避免出现通货膨胀,已经有学者提出应对之策和建议。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建议,“短期内实行稳定政策,可在第四季度决定是否再出台新政策。”。他同时表示,“政策着力点应在调整收入分配、扩大消费、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激励社会投资等方面。此外,政府4万亿投资计划可提前到2009年实施完毕。”

  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谢太峰认为,要预防通货膨胀,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好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度”,避免货币信贷长期超量投放和总需求盲目、无节制增长;其次,在财政、信贷资金运用上应当注意方向和结构的优化调整,既要促使资金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以便使资金的投入能够带来相应的社会产品的产出,又要防止由于对实体经济投入不当而造成的产能过剩和资金浪费;第三是要注意对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宏观调控,防止资产价格泡沫的复发以及可能由此带动的物价上涨;四是要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防止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形成。

  “发达国家为应对危机而采取的刺激经济的政策,增加了我国发生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可能性。美国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带来的流动性泛滥,很有可能通过利率、汇率、资本移动等渠道向全世界扩散,从而诱发包括我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如果我们早下手做准备,新一轮通货膨胀或将避免。”谢太峰乐观地表示。

  (资料:) 通胀来了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

  11月、12月可能会有通胀迹象,明年上半年可能出现滞胀。中国通胀因素的40%是输入型通胀,包括国外原材料价格垄断、政治因素等,央行有可能因此放缓信贷规模。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谢太峰:

  如果照此速度,全年贷款增量将超过10万亿元,货币供应量也将持续大大高于GDP的增速。尽管目前我国仍然处于物价负增长阶段,但鉴于货币信贷持续超量投放的现实,以及18个月到19个月的滞后期,则在不远的将来我国显然存在很大的通胀可能性。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

  货币投放量不足以作为判断是否通货膨胀的依据。可以说,今年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基本没有。只有在GDP增长达到8%的情况下才可能讨论通货膨胀的问题,而现在根本就没达到。况且4万亿投资是为拉动内需保增长而出台的,见效以后更不会出现通货膨胀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

  现在消费者并没有特别强烈的购买需求,而且市场上的消费品在降价,生产资料也在降价,说明现在仍然是通货紧缩的状态。对通货膨胀的担忧还为时过早。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

  在短期内,中国新的通货膨胀不可能出现。如果中国新通货膨胀出现了,那么中国各种资产泡沫肯定吹得很大。如果央行在这个时候才着手来治理通货膨胀,可能会晚了一步。也就是说,资产价格泡沫同样是央行货币政策关注的重要方面,特别是房地产市场泡沫,它基本上是金融危机的根源,但愿央行对此决不可掉以轻心。

  北京大学公共经济管理研究中心证券市场与政策研究所所长李国魂:

  即使流动性逐步增强,货币供应加快,加之美元近期的贬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会刺激市场的通胀预期,但是,真实需求不出现明显回升,通胀预期也势必会随之回落。所以,当前的各种因素都不足以支持通胀预期的形成。(记者 周海滨 王红茹)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