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发行套上紧箍咒 信用卡欠账接近50亿——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信用卡发行套上紧箍咒 信用卡欠账接近50亿
2009年07月23日 10:34 来源:北京晨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7月16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监会)在其网站上发布公告称,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向未满18周岁的学生发放信用卡,一人多卡也将受到限制。同时,如果被发现存在损害客户利益的行为,相关金融机构的信用卡业务将受到限制,甚至被勒令暂停或停止服务。无论此政策是否针对愈演愈烈的“卡奴”问题,这终归算是给相关争议一个交代。

  核心提示

  高额透支债台高筑

  信用卡频成“催命卡”

  “卡奴”,这个词来源于台湾省,指信用卡、现金卡的奴隶。据了解,台湾自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一些机构压力下开放了信用卡业务,进入本世纪,有超过350万人缴不出卡债,平均每个月有4万人会因刷卡过度成为破产者。

  信用卡问题一经传导就成了社会问题,“卡奴”大量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年轻人债台高筑,变相为银行打工,发展到最后,抢劫银行、自杀等事件频传,为此台湾省不少大学、相关部门研究专家不得不轮番提出减免、降息等综合解决方案,以避免问题进一步恶化。

  而在大陆,这个群体正在浮出水面,特别是由于近些年来,各大银行争先在高校发放信用卡,“高校卡奴一族”尤其引人关注。早在2006年,就出现了学生为了还信用卡的债务不得不在学校乞讨的报道,而这两年,矛盾焦点更是转移到了家庭层面。

  “我该怎么办?不帮他还,难道看着他去坐牢?帮他还,上哪儿去弄这么多钱?”前不久,南京玄武区法律援助中心接待了一位无助的母亲,她儿子偷办了10张信用卡,不到一年就透支16万。银行天天催着要钱,儿子又躲在外边不回家,母亲几近崩溃。

  而就在前几天,深圳爆出一起80后女儿一年透支信用卡达百万,不得不依靠非法组织“以卡养卡”,最后还是同事报警、父母卖房还债才最终解决问题的案例。

  除了这些极端案例,由国内某白领网站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近5成都市白领不得不“承担信用卡利息和负资产”,近3成的人认为自己被信用卡“套”住了,发工资日成了还款日,已是名副其实的“卡奴”。

  再看看这两年有关信用卡的新闻,几乎90%都是这类的题材,似乎原本出于善意的信用卡变成了“催命卡”。

  毕业前夕疯狂透支

  毕业之后“人间蒸发”

  早在2002年招商银行发行了第一张针对学生的信用卡之后,多家银行都在信用卡“跑马圈地”中将发卡的目标人群瞄向了校园。“从长远角度看,这一块市场无疑是深具潜力的。”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学生信用卡额度较小,相对来说风险也就较小,而且有助于培养长期、优质客户,所以受到银行热捧一点也不奇怪。

  据了解,学生信用卡的额度在3000元左右,相对于一般有工作的人1万元左右的额度确实比较小,在银行攻城掠地拼命增加自己用户数量的时候,学生群体自然成了“抢手货”。

  “每到开学或者年底,就会有银行的人到学校来推销信用卡,申请起来很简单。”北京某高校大三学生小孙向记者表示,那些银行工作人员来推销的时候,不仅会教他们怎么填写申请书以更好更快通过审批,有些甚至会帮助他们作弊。

  “一般信用卡不是要写上自己和父母的电话吗?这些东西都很好作弊。”该学生向记者表示,他们一般填写的地址都是宿舍的,父母电话可以填同学的电话,只要应付过银行的审核就行,这些便利都推高了申办的热情。

  晨报记者在京城某高校调查中发现,如果算上未激活的睡眠卡,学生拥有信用卡的比率高达60%,很多学生甚至拥有两三张卡。不过,正是这种不负责任的推销方式给其后高居不下的不良贷款率埋下了伏笔。

  “每年到这个时候,宿舍楼都会收到一大堆催缴信。”传媒大学某宿舍楼传达室楼管无奈地向记者表示,毕业生离校才几天,来自各大银行的挂号信就随着来了,可惜人都搬走了,上哪儿找人去?

  据介绍,由于这种局面已不是第一年出现,面对这种情况,目前他们有两种办法,一个是退回给银行,一个是交给学校。而记者从一些毕业生中了解到,两种方式都不可能影响到他们。

  “我手机号换了,他们怎么找呢?”一位毕业生显得“有恃无恐”,他给银行的申请表上预留的父母联系方式都是假的,而从离开学校起,他就把手机号换了,他向学校提交的就业去向也并不准确,所以他自信银行很难找到他,“就算找到了,也不至于为了几千块钱起诉我吧!”

  据了解,类似的心态并非今年才有,而是从前几届毕业生中传下来的,临毕业前把卡刷爆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尤其是很多学生还欠着助学贷款,毕业之后与学校断绝联系,连学校的助学贷款都不打算还了,这点透支算什么?

  实际上,专家提醒,不还款的隐性风险仍旧存在,目前央行建立了个人征信系统,所有人的信用记录都会列入该系统,如果出现信用卡欠贷,即使数额很小,都会影响今后与银行打交道,比如买房时申请房贷等。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