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对话前瞻:中国投资美债基本策略不变(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中美对话前瞻:中国投资美债基本策略不变(2)
2009年07月24日 09:57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外汇资产安全应据理力争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气候变化问题、中国增持美国国债等问题可能成为本次对话中的两大焦点。

  美国财政部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在今年4月末持有美国国债7635亿美元,较3月末减少44亿美元,这是一年多来中国第一次减持美元。

  时殷宏说,对话的主要问题涉及财政领域和金融领域,而目前,在财政金融领域,中美关系的基本模式已经确定,“就是中国通过购买美国国债借钱给美国,这种模式短期内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孙哲则分析说,随着未来9月、10月美国预算案的讨论和对经济问题的分析,明年美国是否发债也会重新提上日程。“美国一定会要求中国继续投资美国,借中国的钱来维护美国的政治和经济稳定,促进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化,而中国则更重视美国的投资安全问题。”

  近几个月以来,中国在金融战略上的忧虑有所增加。由于担心美国会采取不负责任的金融行为以及美国的金融机构目前仍很不健康,将导致中国这部分国有资产大规模缩水,中国会在对话中不断提出保障中国外汇安全性的要求。

  “虽然奥巴马一再许诺说投资美国国债是安全的,却没有具体的固化型条款,比如,没有抵押物,也没有股权置换机制,万一美债贬值,中国外汇资产安全堪忧。”不过,他认为,外汇资产安全性忧虑并非中国独有,中东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也持有数量庞大的美国国债。

  “我认为,中国应该态度强硬,在保证中国外汇资产安全上据理力争,让美国承担起金融大国的责任,在对话外,中国也要观察日本、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做法。所以,中国应该台上台下都做工作。”

  气候议题对话或困难重重

  实际上,在一些专家看来,比美债更为重要的问题是,中美两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距离,这个议题因为牵涉面极广而显得困难重重。

  “让中美双方感到压力越来越大的是气候变化问题。”时殷宏分析,气候变化甚至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中心议题。“两国不但面临很大压力,也有很多争执,如何在这方面取得进展还不确定。”

  今年年底,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将举行,欧洲对中美等国寄望甚高。

  “中美是温室气体的最大排放国,但到目前为止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离作出具体的减排承诺都有相当距离。同时,两国互相之间关于减排的谈判还没有正式开始,压力很大。”他表示,如果哥本哈根大会产生不了重大的积极的国际多边协议,包括欧美在内的不少国家可能会谴责中美两国。

  “就美国而言,骆家辉和朱棣文两部长的访问意图明显,也就是说,美国已经就此问题对中国作出了最强烈的敦促,显示美国对中国就减排的义务承诺有所不满。”他分析,如果哥本哈根大会的结果不尽如人意,美国仍可能将责任推给中国。

  “对中国而言,气候变化问题意味着要科学发展,转变生产方式;对美国而言,则涉及阿拉斯加州的冰雪是否会消融。”孙哲说,由于立场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双方也有分歧。

  “最大的分歧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首先要考虑国内就业等问题。如果按照新的标准去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可能造成更多人失业,进而引发连锁反应。”而美国则认为,在二氧化碳排量方面,中国现在已经超过了美国,如果中国不作出一定承诺,则意味着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毫无意义,美国也会因为环保问题导致产品价格竞争力受损。

  “就清洁可再生能源、能源技术等方面的合作问题,此次骆、朱两部长到访已有不少提议,中美两国已经签订了能源方面的10年合作框架协议,现在的问题是充实内容,发展新的增长点。”孙哲说。

  一方面是美国希望中国增持其债权,另一方面是其与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分歧重重。当处于一个对话框架下时,美债问题能否为中国解决其他问题发生潜在作用?

  对此,时殷宏分析说,首先,这不会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砝码。其次,中国不会大力使用这个砝码。

  “一个砝码,如果不坚决地大力使用,它就不算是一个实在的砝码,最多是一个潜在砝码,而美债问题对于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对话并不会有潜在作用。”他说,这是两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中美两国政府在过去也从未将其联系起来对待,“一个问题上的合作或困难不代表另一个问题的合作或困难,这两个问题不会有交叉。”

  不过,在孙哲看来,这多少会有一定作用,“起码对方在态度上会客气很多。对中国而言,要想保证外汇投资安全,具体的制度设计非常关键,但目前,我们还缺乏这方面的综合整体规划。”(赵琳琳)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