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酒税上调仍有空间 低价烟酒时代或将终结(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烟酒税上调仍有空间 低价烟酒时代或将终结(2)
2009年08月05日 02:00 来源: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商场负责人刘经理:“他有需求必然是要来买的,他必需得买,只要有需求他必须得买。”

  国家相继上调烟草和白酒税的用意何在?

  在记者的采访中,我们不难看出,大部分消费者对可能全面到来的白酒涨价,并不支持,因为涨价之后无疑会增加消费者的支出,那么国家相继上调烟草和白酒税的用意何在呢?来听听业内人士的说法。

  在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杨志清教授看来,国家对这次白酒消费税计税标准由出厂价调整为市场价为基础,主要是为了有效遏制白酒生产企业利用关联交易规避生产环节消费税的漏洞。

  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杨志清:“我们是按出厂价来交税的20%,也就是茅台也好,五粮液也好,你是经过五百出场价,还是三百出厂价乘以20%,税款就不一样,所以你定的价格越高税就越多,定的价格越低,税就少交。”

  杨教授所说的漏洞,指的是大型白酒企业纷纷通过设立销售公司避税,比如酒厂以一瓶酒200元的价格卖给自己的销售公司,销售公司500元卖给市场,只需要以200元为基础乘以20%交40元的税。但如果按市场价500元的价格,按照70%的比例,酒厂需要以350元为基础乘以20%交70元的税。这样国家的白酒消费税就能大幅度增加。

  据了解,今年以来,中国财政收入下滑的速度超过了预期。预算规定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不仅没有完成,反而出现负增长。财政支出增加,收入下滑,中国财政面临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因此,杨教授认为,这次消费税调整的动力是迫于国家财政的压力。

  杨志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政府采取很多积极性财政政策,包括减税是吧,所以说这个消费税这么调整,就通过消费税制度调整,那么正好增加财政收入,弥补前面大量减税这样一个缺口。”

  但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松奇在仔细计算后,认为此次消费税的调整对一方面是弥补财政缺口,更重要的是细化税收,堵住税收漏洞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松奇:“我算了一下,茅台酒作为全国酒类的老大,一年增加的税收才6个亿,而剩下的五粮液,水井坊等,一起加起来才几十个亿,这跟中国上万亿的财政收入相比,太少了,他的意义更多在堵漏洞和细化税收。”

  杨教授在充分肯定提高烟酒税对增加税收、稳定财政收入的作用,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心,他告诉记者在中国,消费税是包含在商品的零售价之中,消费者在实际购买烟酒等商品时,并不知道自己交了多少税金。因此,杨志清教授认为,消费税的调整,必然会使得大型白酒企业的缴税成本增加。而这些企业会将这部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从而提高白酒的价格。

  杨志清:“价内税的特点税款是包含在价格里面的,也就谁买这个产品是吧,那么谁要负担这个税款,连利润,连成本,连税款都负担了,所以说它是具有可以转嫁税费这样一个特点,因为增税的时候,这个税基提高,税基提高就意味着税款提高,税款构成价格的组成部分,所以它必然要提价,它如果不提价还是按照现在市场价格的话,那很显然经营者,市场经营者利润就会相应减少这么多,那肯定对这个企业影响是非常大的。”

  看来,国家此次对白酒消费税进行调整,最主要的用意就是要查漏补缺,弥补之前白酒出厂价和零售价巨大价差所造成的税收流失,进而保证国家税收的稳定增长。但我们也知道,目前国内的税收制度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多差异,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国的税制改革是否会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呢?

  在欧美等国家,消费税的征收实行的是“价外税”。即消费者在购买烟酒等商品的时候,消费税和商品价格分别列出,消费者很清楚自己在购买这件商品是缴了多少钱的税。因此,欧美国家很容易利用消费税来调节市场消费行为。

  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杨志清:“是在国外的话,它价外税,也就是说你这个香烟是卖30块钱一包,同时你再交30块钱税,假如是这样的话,那很显然消费者他要权衡一下,这个香烟,这个酒怎么这么多钱,另外怎交这么多的税,相当大的税,相当于说正品价格50%以上了,那肯定他要选择一下,我是消费还是不消费,是消费多还是消费少。”

  不仅是对烟酒征收消费税,欧美国家政府往往会出于公共卫生安全的目的会对特定的消费品征收高额的消费税,以此来限制消费。

  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专家、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杨功焕:“在国外利用消费税来调节消费的作用非常明显,比如纽约州就出台限制吃肥肉,利用消费税提高价格,让大家少摄入高热量食品,但中国消费税很少处于公共卫生考虑。”

【编辑:吉翔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