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一年港企真相:“腾笼换鸟”曾被误读(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金融海啸一年港企真相:“腾笼换鸟”曾被误读(3)
2009年08月17日 09:22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港企的就地转型升级,令人刮目相看。

  东莞新进电子厂是东莞市大岭山镇最大的出口企业。新进科技集团主席陈其镳坦言,他们旗下几大生产基地的员工已经从最高峰的14000名,减少到7500名。但这对他们来说未必是坏事。因为通过不断提高生产技术的自动化程度,原本一条生产线需要10位工人操作,现在只需2人即可完成。

  “其实我们做的只是早就该做而一直没机会做的‘瘦身’工作。如果没有金融危机,可能还会一直拖着。”陈其镳说。

  说起“三来一补”,近年来很多人会联想到“高投入”、“高耗能”、“无技术含量”、“低效益”这类形容词。然而,“三来一补”曾经是港资的骄傲,因为在过去的十五年,这种生产方式代表了先进生产力,代表了创新,代表了实力。

  事易时移,新的先进生产力在哪里,前瞻的港商开始琢磨。

  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为了不做“游牧民族”,一部分港企开始涅槃,他们或优化管理流程,或更新设备,或提升价值链,或引进先进技术。

  这不仅印证了“不救落后生产力”说发表后一些学者的观点。他们认为,跳出来反对此说之港企只是自贴标签,并相信经历过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练的一代港商完全有能力赢得下一个三十年的辉煌。

  “更新改造投资”这个经济单项指标,在应对金融危机时被前所未有地重视,因为它最能够辅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投入力度。在这个数据上,拥有全国最多“三来一补”企业的东莞市上半年同比增长68%。放大到全省,从今年初开始也逐月均出现了30%—50%的增幅。

  结业与开张,港商风雨新途

  无论港商乐意与否,转型?转移?考题摆在他们面前始终绕不开。

  身为香港广东商会会长的杜源申格外忙碌。他一年间走遍了广东省十多个城市,考察各地营商环境。

  梁伟浩倾向于就地转内销。“经过这场危机,欧美市场再不会有以前那么好这时开发内地市场就是正确的选择。金融危机下,政府为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内销出台了那么多的政策,如果我们现在不去好好利用这个政策,不看中国往后政策的发展,是自己的损失。”

  但有趣的是,声称要就地转型的梁伟浩,却于去年年底到河源的和平钟表城新设了一家工厂,预计明年投产。对此他解释道,这出于“设局布点”的考虑。

  梁世华通过观察在港为制造业提供服务的从业人员总数来监控珠三角制造业是否萎缩。最新统计显示,香港跟工业相关的后勤人员都达到70万人,“这个数目不算小了”,他告诉记者。

  事实上,在金融危机下,曾经大量单一从事制造业的港企们,内部已经产生分化。

  在香港中华厂商会负责品牌发展和政策研究的颜红晓发现了一个群体,他将其称为“观望者”。“很多企业未必会关掉企业,但会有保留态度,先减低经营成本,转型暂时做贸易,作为一种过渡性措施。有些就直接转型做了贸易。”

  刘展灏2002年才进入东莞开办了在内地的第一家钟表配件厂。当时规划五年内规模从200人发展到1000人。然而2007年以后,刘展灏发现内地的宏观政策开始调整。让他触动最大的是,15年前内地都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但是从前几年开始,银行开始不再放心将贷款贷给工人多的大厂,“因为银行觉得人多了反而是个负担”。敏锐的他立即停止了扩张计划,考虑将贸易订单派发给珠三角的其他加工贸易企业。如刘展灏者,今之珠三角港企不在少数。

  甚至连做出选择的主体本身,也发生了变化。

  珠三角港企的“60岁现象”开始加剧。三十年前到珠三角设厂创业的年轻港商,如今大多已是60岁。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还愿意“子承父业”吗?对于这个问题港商似乎非常有兴趣谈。

  刘展灏的观点比较悲观。他认为,下一代人中,愿意接手生意的比例并不高,这类港企的相继关闭将是广东下一步需要面对的问题。

  梁世华倒算乐观派。大部分喝过洋墨水,接受的是会计、法律等专业教育———这是梁世华对“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的归纳。对于这个群体,他认为会更愿意投资金融股票等“赚快钱”的行业,制造业确实显得吸引力不强。“但这只是说会有个选择多元化的过程,并不意味着年轻一代会完全脱离制造业。”梁世华说。

  于2000年成立的广东香港商会,两年前的会员只有500多家,现在已经达到900多家,新增的会员基本都是从事服务业,主要包括广告、物流、保险、人力资源、银行、法律等。“商会会员的架构也从当初的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过半从事服务业。”

  从广东省外经贸厅的数据看,广东在引进香港投资方面仍然保持高增速。今年1-7月,实际利用外资69.35亿美元,增长13.17%,其中在服务业领域实际利用外资31.99亿美元,增长23.6%,占香港对广东实际投资的46%。这意味着,港商本身在投资结构上已经在进行一轮整体的升级优化。

  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过后,珠三角加工工厂从7万家减少到6万家。

  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过后,广东香港商会会长中新增400多家服务业会员。

  相比于“结业”的几千工厂,新开张的400多席服务业从业者似乎微不足道,然而“金融等服务业才是香港的强项,港资进入第二轮投资热潮,基本上集中在服务业”。杜源申说,当年制造业“前店后厂”模式再度延伸到服务业,对于《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有关服务业比重的目标,粤港若再联手指日可待。

  香港厂商会2009调查报告摘要

  ●部分港资企业正密锣紧鼓地部署迁往广东省的后进地区或邻近的中西部省份,显示了“双转移”有其符合经济原则的一面。

  ●大多数珠三角港商并未因为经济不景而放缓对技术、设备和品牌发展的投资,证明了产业升级换代可以是一个由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自然过程。

  ●与去年相似,生产成本较低的广东省内的较落后地区和内地中西部省份仍是港商转移生产工序的主要目的地;亦有相当一部分(39家拟搬迁企业中的11家)企业“以退为进”,准备搬入珠三角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环保工业园,为将来的发展铺设更高的平台。

  ●六成的企业预计其所在行业的整体业务将温和或迅速收缩,近一成的企业表示将关闭工厂或转营贸易。有关数字已比去年的调查有所好转;亦有部分企业正处于停产观望的状态,反映结业潮虽已减退,但暗涌仍在。

  ●自2008年年中以来,内地和香港特区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的措施,发挥了纾困解难的积极作用。响应公司对内地政策的评价普遍高于特区政府的政策。 (谢思佳吴哲胡念飞)

【编辑:李妍
 
请您登录/注册后发表观点!  进入社区  查看评论>>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