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联手私募 资金投向引违规质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银行联手私募 资金投向引违规质疑
2009年08月25日 13:38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北京星石、上海尚雅、深圳民森、上海从容和上海涌金5家顶尖私募在中国资本市场都如雷贯耳。你是否想过让这些私募一起为你操盘呢?近期,光大银行就将上述私募拉到了一起,推出一款名为“私募基金宝”的产品。这个产品的看点除了私募界牛人一起操盘外,和普通阳光私募投资门槛动辄100万元相比,其50万元的门槛对投资者也形成不小的吸引力。业内人士指出,联手私募是银行争夺高端客户的又一选择。不过,募集资金用于股市投资是否违反银监会的新规,也引发了市场质疑。

  银行联手私募“第一单”

  “通过私募基金做理财,光大银行是第一个,这个产品基本上实现了银行与私募基金的完美嫁接。”光大银行零售业务部负责人张旭阳说。据介绍,“阳光私募基金宝”将主要投资于A股市场,投资范围包括股票、债券及债券回购、权证、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指数型LOF与ETF等。产品采用双层信托模式,一级信托由光大银行作为管理人依据严格的筛选流程进行配置,根据灵活的投资比例分成多个二级信托,交由不同的私募基金作为投资顾问进行管理。

  据经济导报记者了解,首批入选“基金宝”平台的私募共有5只,其中4只在私募业内都具有响当当的名号:“北京星石”的江晖、“上海从容”的吕俊、“上海尚雅”的石波、“深圳民森”的蔡明,还有一位是“上海涌金”的刘红海。

  光大银行相关人士介绍说,首期计划募集规模可以达到7亿元,资金将平均分配到5位私募掌舵的子信托里,半年或者一年后,根据各个基金的特点,光大银行会动态配置本产品投资组合中5只私募基金的投资比例。据称,为了防范投资顾问道德风险,光大银行还要求各私募基金公司认购由其管理的子信托的份额:“跟投”初始金额为100万元,剩余部分将定期从其应收取的浮动业绩报酬按照50%的比例计提留存并跟投本产品。“跟投”上限为300万元。

  光大银行表示,该行联手几家私募基金的主要原因是,在2008年金融风暴给中国股市带来的大熊市中,私募基金业绩相对突出。在那轮暴跌中,公募基金普遍出现大幅度亏损,甚至跑输大盘指数;而阳光私募基金却凭借灵活的仓位配置,整体收益远远跑赢大盘和公募基金,部分私募信托产品在2008年还实现了正收益。

  投资阳光私募基金固然更有保障,但其高门槛一直让普通投资者望而却步。然而,随着“私募基金宝”的出现,私募基金的高门槛大大降低了。

  多家银行或跟进

  “阳光私募基金宝”的推出在吸引银行高端客户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市场的质疑:这种产品变相将资金投向股市,是否触及银监会的新规?

  “一旦光大的模式没有受到监管层的处罚,更多银行也将通过此类渠道发行股权投资类理财产品。而随着股市近期的巨幅震荡,产品中存含的风险也会不断增大。”山东经济学院教授吴奉刚表示,之前私人银行的高端客户因投资股权而“败走麦城”的不在少数,到目前为止,不少投资者账户中仍然还有20%-30%的损失。

  据了解,今年7月初,银监会公布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新规,其中第18条和19条规定分别是:“理财资金不得投资于境内二级市场公开交易的股票或与其相关的证券投资基金”、“理财资金不得投资于未上市企业股权和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或交易的股份。”

  针对质疑,张旭阳解释说,“阳光私募基金宝”是私人银行的理财产品,目标客户群体是光大银行的财富管理中心客户。虽然这款产品的销售起点是50万元,但是财富管理中心的门槛是500万元,因此并不会受到银监会“禁股令”的约束。

  导报记者查阅了银监会7月下发的新规,其第20条规定,“对于具有相关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高资产净值客户,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私人银行服务满足其投资需求,不受本通知第18条和第19条限制。”

  光大银行表示,投资者在购买这款产品时还要做一个专门的风险分析,只有具备一定的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客户才能购买;这款产品的说明书很厚,对产品的相关说明非常清楚;发行方式跟私人银行产品发行方式完全相同,由总行的产品经理和私募基金经理去各地路演,阐述这款产品的模式、架构、市场分析以及投资理念,使投资者深刻了解这个产品,做到定向发行。

  业内人士表示,通过与私募合作,银行强化了自身“金融超市”的战略定位,不仅能满足高风险偏好型客户的理财需求,还能收获丰厚的代销费用、托管费用和业绩报酬。

  无独有偶,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近期也在酝酿发行投资于私募基金的高端理财产品,估计这将成为银行争夺高端客户的新战场。

【编辑:段红彪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