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宏观经济数据开门红 先行指标PMI创16月新高(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8月宏观经济数据开门红 先行指标PMI创16月新高(2)
2009年09月02日 07:23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数据精读

  分项解读PMI:一个硬币的两面

  存货指数持续低于50%,反映销售良好的同时也说明后市信心不足

  8月原材料库存指数持续低于临界点的事实,同时告诉了我们一个硬币的两面:“销售良好”与“后市信心不足”。

  昨天,由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以下简称CFLP)发布的我国8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4.0%,高出上月0.7个百分点,且为连续六个月位于临界点之上。

  在构成PMI的11个分类指数中,除了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略有下降,其余各指数与上月相比均有所上升。其中,购进价格指数、进口指数、采购量指数升幅最大,超过2个百分点;积压订单指数其次,升幅为1.7个百分点。但值得注意的是,反映企业库存状况的8月原材料库存指数(简称存货)继续低于临界点。

  CFLP特约分析师张立群分析认为,8月份PMI指数继续在50%以上小幅提高,表明中国经济回升态势将继续保持。但由于目前各种力量交织,有利和不利因素并存,经济回升仍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还需密切关注PMI的未来走势。

  库存水平继续降低销售良好信心不足

  在所有分类指数中,仍然处在50%以下的只有库存指数,这一方面反映了受益于销售良好,企业库存逐渐减少的现状,也在另一方面反映了企业对于对需求恢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仍不确定。

  数据显示,8月主要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8%,虽较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但仍显示制造业企业原材料库存继续减少。另据CFLP分析处透露,产成品库存指数也在50%以下,为46.5%,较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

  CFLP分析处高处长昨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库存指标位于50%以下说明企业库存正常、没有积压;且两个库存指数均有小幅回升,这与新订单指数的向好是吻合的。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张斌也表示,库存减少与我国出口有所恢复相关,目前主要是出口企业在削减库存,加之库存总体水平已经较低,“现在订单来了,库存自然减少。”

  但库存的减少也不尽是积极信号。“在其他指标向好时,库存下降说明企业对未来市场前景不确定。企业只有确定今后的经济形势是好的,才会加大库存。”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他同时强调,企业尤其对未来内需恢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还没有足够的信心。

  进口上升出口稳定内需走强外需朦胧

  生产和订单是8月PMI分类指数中表现最为亮眼的部分。

  数据显示,8月份生产指数小幅上升0.6个百分点,为57.9%,表明制造业企业生产逐月恢复,生产量环比继续保持回升态势;新订单指数也小幅上升0.8个百分点,为56.3%,是该指数连续七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尤其以内需为主的中、西部新订单指数达到59%。

  值得注意的是,进口指数上升幅度较为显著,为51.3%,比上月上升2.4个百分点。有20.1%的企业反映进口较上月上升,该比重较上月提升1.4个百分点,而在此之前的5个月里该比重持续下降。“从这些基本情况来看,拉动中国经济回升的国内需求呈进一步走强态势。”CFLP认为。

  出口订单方面,8月新出口订单指数同上月持平。CFLP指出,“该指数虽然已连续4个月保持在50%以上,但近期回升势头有些疲弱,呈企稳态势,因此出口后期走势仍然具有不确定性。”分行业来看,20个行业中只有8个行业的出口订单高于50%;而反映新出口订单较上月上升的企业比重为22.2%,比上月下降1.1个百分点,反映新出口订单同上月持平的比重为60.1%,比上月提升1.8个百分点。

  购进价格达到峰值成本压力有增无减

  在生产回暖的同时,购进价格指数也在继续攀升,且已突破60%。8月购进价格指数为62.6%,比上月上升2.7个百分点。到目前为止,该指数已连续9个月上升,并达到12个月以来的最高值。

  CFLP对此分析指出,这意味着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有增无减。统计局也表示,由于制造业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明显,企业采购成本增加,受资金短缺以及运力紧张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难度有所加大。

  而购进价格指数的持续上升趋势将与未来PPI走势相吻合,“不过这不一定说明企业利润将受影响。”他认为,PPI上升时反而是企业利润好的时候,这说明工业生产,尤其是重工业生产继续向好。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