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中国从特保案读出什么 专家:WTO难解(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后危机时代中国从特保案读出什么 专家:WTO难解(2)
2009年09月17日 11:22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WTO也难解特保案

  NBD:在你们看来,此次中美轮胎特保案的结局将会是怎样?此次美国贸易保护的做法会不会扩展至其他国家和产品?

  韩秀申:中美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两国在很多方面经济利益是一致的。美国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占中国出口市场比重为14%;美国也是中国重要的进口来源地,占中国进口的比重为7.2%。根据历史经验,中美贸易战打起来最终是两败俱伤。我估计经过几番较量后,最好的结果是双方各退一步握手言和。

  张燕生:这种贸易保护具有很强的 “传染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WTO的规则中有一条是“贸易条款转移”,这就意味着同样允许其他国家也采取与美国一样的措施,对中国轮胎出口征收惩罚性关税,未来很可能使我国轮胎出口遭遇一堵“特保墙”。

  从产品上讲,如果美国要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来缓解他们国内的矛盾,那中国什么产品出口多,他们就会打击什么产品。现在是轮胎,下一步可能就是纺织品,然后是钢铁、有色金属等等。这次特保案之所以会引起很大反响,不仅在于它本身的意义,更在于它可能在不同国家、不同产品之间会形成示范效应。

  刘元春:现在各国经济都没有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这次特保案正说明了美国经济面临窘境而难以解决。因此,贸易保护迅速扩大到更多国家、更多产品的可能性应该不是很大。我想,局势还在可控范围内,美国政府应该会保持理智。

  目前我国已经启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按照欧美一贯的风格,日后美国有可能会为惩罚性关税的征收设定一个条件,也就是中国轮胎出口达到美国的某种标准,便不启动惩罚性关税。两个大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解决贸易争端应该具备这样的理性。

  李健:中国商务部已经向WTO组织提交了终端解决机制建议,在WTO特保条文基础上,如果中美协商不下来的话,就需要世贸组织给予协调。美国已经做出了决定,协调缓和乃至要求美国撤掉对轮胎征收高关税,可能性不大。世贸组织要求中美双方先协商,在谈不下来的情况下,世贸组织的专家组再来听取双方的意见,按照程序最后裁决。中美都是大国,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还不是依靠世贸组织,即使世贸组织裁决了,美国也可能不听,不履行裁定决定。

  特保案只是博弈序曲

  NBD:我国外贸转型近几年一直讨论不断。这次特保案是否也给我们转型从外力上带来更大的紧迫性,促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是否更加重要了?

  刘元春:我国的出口区域确实应该更加多元化。“西方不亮东方亮”。实际上,我国近几年一直在努力扩大对亚洲、非洲国家的出口份额。继续提高我国出口的区域多元化,会让我们在同一个国家的贸易纠纷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

  还需要注意的是,此次奥巴马政府实施惩罚性关税的 “幕后推手”,是美国的行业协会。而回头看我国,我们的行业协会力量微弱。在出口的量上、出口产品的价格上,协会几乎没什么话语权,也得不到太多资金支持。

  由于我国产品大量出口欧美市场,在国外的市场份额较大,因此厂家之间互相“杀价”的现象比较严重。往往是我们一开始出口价格并不低,可是自己搞价格竞争,最后吃亏的是我们的企业。这就需要我国政府花力气扶持行业协会的成长,让行业协会成为一个共享信息、协调价格和交易量的平台。

  张燕生:我想指出的是,贸易保护在危机中将成为常态,而今后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纠纷将会愈发频繁和激烈。为什么这样讲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出口产品档次正在提升。现在我国和欧美国家在出口产品上基本属于互补型,尚有如此之多的矛盾。那么,随着我们出口产品科技含量日渐增高、附加值愈加丰富,我国和欧美国家的贸易往来,很可能将成为“零和博弈”。

  我们确实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但并不是说我们提高了产品档次,就没有纠纷了,纠纷反而会更加剧烈。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真正贸易博弈,还没有真正开局。现在我们看到的特保案,只是一个序曲。我预计需要20年的时间,我们的出口局势,就将走到这一步。届时,我国会面临一个更加纷繁复杂的贸易保护与纠纷的博弈。

  李健:要通过WTO来谈自由贸易协议,很多情况下难度很大。所以,中国现在基本上实施着两种对外战略:一是利用WTO渠道,增加贸易往来;二是发展区域性的贸易合作,像与北美、欧盟和东盟几个市场的合作就是典型例子。中国一方面在拓展与亚洲、欧洲和非洲等区域市场的经贸联合机制,另一方面还要注重与大国的贸易关系,像中美、中欧、中日和中俄等国家,应注重双边协调。美国等发达国家实际上也不希望与中国搞僵了,像今年12月份即将召开的全球气候会议,美国就希望得到中国的支持。所以,这些关系是比较复杂的。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