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临门冲刺 散户最好别碰? (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创业板临门冲刺 散户最好别碰? (2)
2009年09月21日 11:29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是否投资创业板各方观点不一

  创业板开户数的“慢热”,充分表明了投资者对创业板的谨慎态度。对于经历了暴涨暴跌的股民来说,是否该参与风险更高的创业板,心中确实没底。“我会拿出一部分资金去创业板打新,但不会在上市后买入,创业板的脾性还没有搞清楚,还是现金为王。”一位老股民表示。

  创业板最大危险在于新股可能在上市之初就被炒得过高,新股上市一步到位的可能性很大。因此,不少专业人士都建议,在创业板新股的二级市场投资方面多看少动。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就表示,作为公募基金,不会急于进行投资,要等待创业板公司的信息充分披露之后,再做进一步考虑。王亚伟有着投资风向标的头衔,他对创业板的态度,肯定会影响一大批投资者。

  知名股市观察家、《投资者报》执行总编辑何刚也提醒投资者:广大散户最好别碰创业板。何刚指出,从中国目前大环境来讲,缺乏比较充分的创业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一些创业板公司虽然是很好的公司,但是它们的创新性、科技的技术含量还是不够。散户很多时候还是应该坚持稳健的投资方式,不太适合去创业板。“实际上在主板1600家企业里面,有非常好的优秀的蓝筹公司适合大多数投资者选择。”

  不过,财经评论员叶檀则表示,管理层对创业板十分重视,对创业板推出后可能出现的过度炒作、合谋操纵股价、集中持股、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高度关注。且前几批上市的公司都是优中选优,十分规范。因此,“首批过会的企业,不仅具有投资价值,而且具有炒作价值”。

  私募人士冉兰则指出,由于现在创业板开户数较少,投资者打新的中签率会比较高。因此,即使现在不敢介入创业板的日常交易,但打新的机会却可以积极抓住。

  -股市影响

  创投概念集体异动后期走势分化

  创投指数半月涨21%

  9月份的反弹行情,大盘蓝筹股潜伏不动,题材股却十分活跃,其中最受投资者关注的,无疑就是创投概念板块。

  随着创业板渐行渐进,沪深股市对创业板所带来的各种题材炒作的挖掘也全面展开,创投概念股表现分外活跃,多只创投股纷纷创出反弹新高,天通股份、力合股份、电广传媒、紫江企业等部分个股短短半个多月最高涨幅超过50%。其中,天通股份更是连拉4个涨停,成为近期表现最耀眼的明星股之一。9月11日,更是出现了13只创投概念股齐刷刷封死涨停板的壮观场面。

  半个多月时间,创投指数最高涨幅达21%,超出大盘最高16%的涨幅达5%。对于创投概念的异动,知名私募人士冉兰表示,这是在预期之中。“这轮的反弹行情,蓝筹股一直不动,说明市场资金有限,只能炒作题材股。这也是近期题材股十分活跃的主要原因。而在题材股中,创投概念无疑又是最受关注的,吸引了大量资金特别是游资进入该板块。”

  板块行情终结

  尽管近期创投概念股活跃,但上周五再次出现近100点的暴跌,说明大盘反弹站上3000点后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大盘向上动能不足,题材股也很难出现今年上半年那样动辄30%—50%的涨幅。因此,对于创投概念近期的大涨,预警的声音不断传出。

  冉兰告诉记者,从整体来看,随着创业板的推出,创投概念已经完成了使命,这一轮的上涨,意味着创投概念行情的终结。“创业板开通后,创投概念板块将出现分化,那些在创业板上市公司中掌握较多筹码的主板公司,如果创业板公司表现强劲,会对相应主板公司带来提振作用;而那些更多偏重概念,手中筹码不多的主板公司,则因为前期涨幅过大,有调整需求。手中有这类股票的投资者,建议还是尽快出货。”

  擅长波段操作的广东新价值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总监、新价值二期基金经理罗伟广也表示:“前期我们买了力合股份与大众公用,在市场的调整期,创投与重组概念都是炒作题材。我们提前买入,吃了鱼头。后来又涨了一段,但现在已经明显是鱼尾行情。我们现在宁愿去买新能源也不愿再买创投概念股。”

  不过,也有分析师看好四季度的创投概念行情。申银万国分析师孙健就表示,对于二级市场而言,尽管当前主流资金偏爱防御性行业,但创业板作为确定性极高且代表证券市场重大创新的事件,必将成为四季度主题投资不可或缺的选择。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