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发展60年:前30年不容忽视后30年突飞猛进(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金融业发展60年:前30年不容忽视后30年突飞猛进(2)
2009年09月28日 13:26 来源:金融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六是中国人民银行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1983年,国务院出台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从此不再办理针对企业和个人的信贷业务,成为专门从事金融管理、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政府机构。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的生效,使得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中央银行的地位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其工作重点也转向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国人民银行适应经济金融的体制变革与快速发展,宏观金融调控职能和调控手段不断强化。当前,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金融政策,不仅对国民经济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世界经济都会产生影响。货币政策的松紧,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重要目标。

  金融事业60年巨大发展的启示

  记者:从新中国成立以来金融事业60年的巨大发展,以及从前30年到后30年的历史飞跃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赵海宽:回想起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这60年,真是感慨万分。我们走过了一条非同寻常的道路,遭受过巨大的挫折,但取得的成就更多。从这些挫折和成就中,可以得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优越性。在前30年中,我们实行的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在20世纪50年代发挥了一段积极作用以后,其弊端日益突出:效率低,缺乏活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慢。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到现在已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化改革的有力推动下,这期间我国经济发展迅猛,金融事业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这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优越性,改革开放以后金融全面快速发展是沾了制度优越性的光。今后,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进一步解放社会生产力,以求取得更为丰硕的发展成果。

  二是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要坚持改革开放。金融事业发展前后两个30年的巨大转变,得益于我们实行了改革开放。对内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对外逐步开放市场,极大地释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今天金融事业的繁荣局面,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当今中国的皇皇盛况。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跨越式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是必由之路。目前,我国金融事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发展成就,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金融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经济社会巨大而多样化的金融需求相比还有一段距离,金融发展中还有诸多方面的制度性难题亟待解决。因此,今后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三是中国建设事业必须学习和借鉴别国先进经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全面学习苏联老大哥,很快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经济上取得了迅速发展。之后,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结果遭受了巨大的挫折,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积极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加以中国化,极大地促进

  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缩短了与发达国际的差距。从中可以看到,后起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加快自身发展,借鉴别国先进经验是一条捷径。目前,中国在许多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着差距,这就需要继续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就金融领域而言,我们在体制机制、管理、创新等方面,都还有许多要向欧美等国家学习借鉴。

  四是中国建设事业必须始终结合中国国情。学习借鉴别国先进经验,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而是必须根据中国国情加以中国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尤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无论是资源的筹集和配置的方式,还是投资重点、货币金融体系、工业化的发展战略,都是照搬前苏联经验,而不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结果形成了种种弊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积极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模式、管理经验、先进科技,等等;并结合中国国情加以中国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实践证明,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有着自身特殊的国情,中国建设事业必须始终结合中国国情。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也能看到,正是因为没有完全照抄照搬华尔街模式,中国金融业才没有遭受沉重的损失。

  赵海宽 1930年出生于陕西绥德县,195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专修科,1970~1974年在中国驻瑞士大使馆做外交官,1981年起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1993年起任名誉所长,并任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并在多所大学担任兼职或客座教授。共出版专著8本,在各种报刊上发表论文300多篇,主编大型工具书3部,还牵头同别人合作著书10本,主编大型工具书6部。(潘永东)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