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晓鸽:投资电影《高考1977》与钱及回报无关(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熊晓鸽:投资电影《高考1977》与钱及回报无关(3)
2009年09月28日 14:22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熊晓鸽来到学校时,身上仅仅揣了38美元。但第一天他就找到了两份工作,一份是助教,月工资375美元,另一份则是7.5美元一小时的自行车修理工。4年的电钳工手艺再次发挥了作用。

  在美国,熊晓鸽终于圆了记者梦。他任职于美国卡纳斯出版集团下的《电子导报》,在采访硅谷创业者时,第一次接触到英文简称为“VC”的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概念。

  而令他真正走上风投这条新职业之路的关键人物,是麦戈文。

  在《电子导报》工作期间,恰逢时任中信集团董事长的荣毅仁访美,在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演讲,而《电子导报》是晚宴赞助商。席间,荣毅仁与IDG(国际数据集团公司)创办人麦戈文谈话,谈及他在华投资的《计算机世界》,让熊晓鸽帮助翻译。

  就这样,熊晓鸽认识了他日后的老板。

  之后的故事便广为人知了:ID G在中国第一只基金是从1993年开始,第二只基金是从1999年开始,两者都取得了约5倍的回报。目前,ID G已经投资了200多家公司,包括腾讯、百度、搜狐、搜房、金蝶、携程、如家等知名企业。在海外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中,近一半以上的公司,ID G在不同阶段都介入过。

  但连熊晓鸽自己都觉得“不靠谱”的是:他并没有从事过风险投资行业,对风投的所有认识都来源于《电子导报》工作期间的采访所得。“中国有句俗话叫‘山中无老虎,猴子当霸王’,我就碰巧是那个猴子。”说到这里,又是大笑。

  时代幸运儿

  回望来时路,熊晓鸽一再感叹自己是时代的幸运儿。他说,“没有邓小平,就没有高考,我就不会考上湖大、不会读研、不会出国、不会做记者、不会做风投。我可能还是那个电钳工,在湘潭老家终老。”

  1977年冬天,在邓小平亲自过问和布置下,有570万考生走进考场,加上1978年夏季的考生,共有1160万人参加高考。在这个数字背后,是积压了11年约3000万享有上大学权利的学生。由此发端,中国启动改革开放。

  对于1977,熊晓鸽如此总结,“这一年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从大的层面来讲,它改变了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命运。”

  在《高考1977》里,他最喜欢的台词是:“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重要得多、伟大得多。” (彭美 实习生 李文)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