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民宅成销售窝点 卖“洋垃圾”月入一两万(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武汉民宅成销售窝点 卖“洋垃圾”月入一两万(2)
2009年10月28日 10:19 来源:长江商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卖“洋垃圾”服装月入一两万

  “朋友建议我也做这个,大姐觉得怎么样?”记者佯装想在附近做旧服装销售生意,希望得到这位女老板的指点。

  “做这个前几年很来钱的,现在开店的多了,生意不好做了。”看着记者实在想加入他们的行业,老板还是热心地讲起了她的生意经。老板称,她姓俞,进的“货”来自广东省陆丰市碣石镇,那里是“洋垃圾”服装的批发集散地,“武汉的所有货源都来自那里”。

  俞某说,因为这些衣物价格低廉,成色也比较新,所以来这里购买衣物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和一些外地的打工仔。一些所谓“外贸”的专卖店,也会时常光顾,挑选比较时髦的服装拿回去销售。

  当记者问起万一有顾客不满意,到工商部门投诉怎么办时,俞某称,她的店旁边,很多“前辈”做了很长时间的旧服装生意了,遇到检查时,需要依靠“前辈”们建立的关系,适当“打点”一下,就会平安无事。

  “买回的旧衣服首先要经过挑选、清洗,处理后的衣物更好卖。”俞某说,有时候她们在清洗一些旧衣服的时候,还会从衣服口袋里翻出一些戒指或者钱币。“做这个要看准,更要看运气。”

  俞某称,为了方便,大家都是集中起来采购,那样方便货运公司集中发货上门。他们每隔一个月或者半个月就发一次货,一件衣服的利润最少也有50元,多则可以翻上三倍。遇到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可以赚一到两万。但如果运气不好,打回来的货可能都是垃圾,那就只有亏本的份了 。

  “如果是新手经营,刚开始必须要亲自去挑选一些精品货物。”看着记者耐心地倾听,俞某得意地说,十几年前,她和丈夫在江边拿下4个门面,抱着试试的心态投入了近6万元。两个月下来,他们所有的投入就全部收了回来。

  “零售赚不了几个钱的,主要靠批发,有些转到小城市去了,加工一下就当作外贸服装出售了,也有些人运回去以库存的名义廉价处理掉了,还有些头脑活络的年轻人直接从这里取了衣服去网上开店卖……”一名店主向记者这样介绍。

  民宅成了“洋垃圾”销售窝点

  根据文先生的介绍,记者随后来到汉口六渡桥附近,走进积庆里、华德里、汉池里这些“洋垃圾”销售的聚集地。

  在暗访时记者发现,这些“洋垃圾”销售点密集在民宅内,胡同里的过道和墙壁上,摆满了各种款式的服装。巷子里夹杂着让人说不出的刺鼻霉味,穿梭不停的购物者在挑选衣物时,不时打喷嚏或咳嗽。

  “我们不会在屋子里呆太久,气味大,时间长了怕对身体不好。”一位中年男老板说,他们一般都搬上一个躺椅坐在门口,既可以照看衣服,也可以观察外面的动静。“我的货基本都是从碣石进的。”

  在他的店里,男装、女装、童装、鞋帽、内衣、男女提包、皮带、领带一应俱全,衣服的价格根据质量和款式的新旧决定,低的5元、10元,贵的开价200元。各个店主营的项目也出现了详细的分工,有的主营男装,有的主营女装,还有的主营童装。

  “这些都是看得过去的衣服,熨烫以后可以卖出个好价钱。”一位社区保洁员说,这些“洋垃圾”被精明的老板分成了三个档次摆放起来。最好的一般都是一些爱时髦的女性花上一两百元的价格拿走,中等的就是路过的中年人看后就买了下来。最差的服装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些外地的小老板,以打包的方式买走再卖到乡下去。

  在积庆里胡同的一户民宅内,飘出的油漆味熏得人直打喷嚏。记者走近一看,一位近50岁的老人戴着金边眼镜,坐在院子门口,手中拿着黑色的油漆瓶,不停地对着手中的皮鞋喷刷着油漆。在他的脚下,散落着各种款式的皮鞋。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