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白领供房养娃 家庭月收至少6800?——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成都白领供房养娃 家庭月收至少6800?
2009年11月23日 10:28 来源:四川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以前常常组织同学朋友k歌,现在只敢偶尔蹭别人;原本爱吃火锅,有小孩后没出去吃过一次;接到请帖不出席,只为送礼可以少送点;晚餐一菜一汤,三两肉要吃两三顿……”上周,成都80后工装设计师,月收入6000元的郭先生在网上晒出了自己每月的收支账单,大呼“钱不够花”,希望得到理财师的专业建议。

  月入6000元,这样的收入水平在成都人眼中算是一个中高收入阶层了,但事实却是,郭先生一家如此节俭地过日子,依然没有存款。帖子一出,网上一片哗然,不少网友不仅对郭先生的生活遭遇表示“理解”,还提出了一个疑问———在成都生活,需要多少钱才算勉强过得去?

  成都白领生活成本案例

  5口之家每月花销过万

  “早餐牛奶6.5元、4个鸡蛋约3元、包子馒头加面包8元;买苦瓜4元、芹菜3元、肉18元、白菜2.4元;其他开销5元……总计约50元”,这是市民潘先生一家5口11月19日这天的支出明细。

  今年29岁的潘先生是一名媒体从业人员,妻子从事法律工作,两人每月的工资合计有1.3万元左右。今年年初,潘先生的小孩出生,为了方便照顾孩子,潘先生的父母搬来与夫妻俩住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五口之家。“父母来了之后,每天中午带饭,晚上回家吃饭,很少下馆子,这已经节省了很大一笔开销”,潘先生说,虽然他和妻子的工资收入都超过了6000元,属于中高收入阶层,“但每个月一到月末财政照样吃紧,而且不知道钱花到哪里去了,对不上账。”

  从家里翻出上个月的各种支出凭据,潘先生计算出了整个家庭每月的收支———水电气、房贷、养车、平摊下来的保险费……“每个月的纯开销在1万元左右,如果再加上买衣服、买些杂七杂八的东西,这个账真的不能细算。”

  成都白领生活成本调查

  潘先生一家只是成都庞大白领人群生活现实的一个缩影,为了详细反映成都白领们的生活状态,记者上周从最主要的三类人群入手,分别选择了20个白领家庭,为你揭示成都白领最真实的生活成本。

  人群一:

  三口之家房贷养老和孩子“逮大头”

  三口之家是我们身边最普遍的家庭构成形式,上有老下有小,夹在中间的白领们是生活负担最重的群体。超过90%家庭均表示,他们在如何提高生活、居住水平,并为孩子未来的教育、结婚、购房等方面积攒资金的压力非常大。

  “现在每天都在祈祷,孩子和老人千万不要生病,因为实在没有多余的钱来处理紧急情况了。”在某IT类外资企业工作的陈先生告诉记者,每个月他和妻子的全部收入约1.5万元,其中约2000元用来孝敬两边父母,1500元用于3岁半女儿的教育,4500元用于偿还每月的房屋贷款,“每个月这些雷打不动的开销就已经占了全部收入的一半以上”。陈先生表示,再加上基本生活费、养车、朋友婚嫁生日的人情支出,每个月的开销基本保持在1.3万元左右。

  在随机抽样调查的20个已婚且有孩子的家庭中,80%的家庭需要同时负担小孩、老人和房贷的开销。超过55%的家庭表示每月的收支结余不超过3000元,有20%的家庭每月收支结余平摊下来后,成为“月光族”。

  【调查结果】:通过对20个样本家庭每月开支的平均计算,成都已婚且有小孩的白领家庭,每月平均支出约为1.13万元,平均月结余为2167元。

  人群二:

  二人世界房贷、交通和人情费占比大

  结婚后还没有孩子的小两口是年轻白领的主力人群,没有孩子、父母还没退休,仍在享受二人世界的小夫妻们生活负担相对较小。虽然不用抚养孩子,也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资金孝敬父母,但为建筑“爱巢”而每月必须支付的高额房贷却成为了这类人群最大的财务负担。

  从事贸易工作的严先生和从事行政工作的康小姐两年前为了结婚,在市中心贷款购买了一套12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从此就过上了“房奴”的生活。严先生说,夫妻两人每月的总收入约为1.2万元,每个月必还的银行房贷就有4000元,“占了每月全部收入的1/3”。此外,由于夫妻两人的工作地点相距甚远,严先生和妻子只能选择一个开车一个打车,“停车费、油费、过路费和我老婆的打车费,每个月光是花在交通上的钱就接近2000元”。

  此外,这类人群身边的朋友们都到了适婚年龄,结婚或生子的人情费开销也不小,市民汪小姐就郁闷地表示,“今年我每个月至少参加1场婚礼,每次给的红包至少都是400元”。

  【调查结果】:通过对20个样本家庭每月开支的平均计算,成都已婚但无小孩的白领家庭,每月平均支出约为8285元,平均月结余为3036元。超过30%的家庭月结余不足2000元,甚至有6%的家庭每月还需要向父母伸手,靠“啃老”来解决财政危机。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