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专家: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发改委专家: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2)
2009年12月02日 11:33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通胀预期,关键是做好提前管理

  记者: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是必然要付出代价的,比如通胀的代价,你怎样看这个问题?

  陈东琪:任何国家在跨越时期加速增长时,都有通货膨胀的高预期,这在英国、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的发展中都得到了印证。再看,虽然目前中国还没有到减排的拐点,但中国立足长远,顾全大局,在希望发达国家承担更高的减排目标时,提出了我们的减排目标,这必然要我们付出高成本。原来出口中,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排放成本是重要的竞争优势。以后,这些成本都会增加。因此,通胀的代价也是必然的。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找到控制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的点。这次通胀预期时间早、预期强,是有原因的。因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全世界央行系统采用了历史上最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样多的货币投放下去,必然会表现在价格上。

  记者:通胀迟早都会到来,那应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

  陈东琪:对于通货膨胀要分阶段看。货币投放后,不会立即表现为通胀,而是分为复苏、扩张、繁荣、衰退四个阶段表现。我们刚刚经历了衰退,现在进入复苏阶段。一般来讲,第一个阶段通胀不会明显,货币刚投放下去,货币速度还上不来,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量都不会太多;再加上在复苏时期存货多,“去库化”还有一个消化的过程,还有一个稀释产能的过程。另外,基本物资供给充足,粮食六年丰收,CPI也不会明显上去。所以第一个复苏阶段,物价总体是上不去的。要到扩张和繁荣阶段,存货少了,产能利用了,物价才会加快上涨,这就要求我们要提前管理好通胀。因此,准确地说,管理“通胀预期”并非通胀已经来到。通胀是以后的问题,而不是当下的问题。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控制给未来通胀带来的压力。

  记者:具体说来,有哪些方法去管理通胀预期?

  陈东琪:一方面,要加强货币管理。今年上半年信贷达6.1万亿元,去年全年才4.9万亿元。为扭转经济下滑的态势,尽快拯救市场,除了增加信贷别无他法。从七月开始就进行了适当调整,7月信贷减到3000多亿元,8月为4000多亿元,9月为5000多亿元,10月为2530亿元。今年的信贷总量能达到9万亿元,是去年的一倍多。单从一个月的货币投放量看,2530亿元可谓是严重紧缩政策;但放眼全年,这是信贷有弹性的管理,是要实现信贷的动态均衡。可以说,我们已在采取措施,通过加强信贷管理,来防范未来通胀。但这些政策调整不是方向性的,而是上升期的动态均衡。

  另外一方面,加强对市场的引导,增加有效供给,也是管理通胀的有效手段。当收入增加、需求增加时,有效供给也要相应增加,这样价格也就不会上涨。因此,不管是在房地产市场还是在服务市场,都要加强储备管理,打击囤积,保证有效供应,维护市场秩序,坚定市场信心。现在全世界资金流动快,投机行为多,比如全球对石油无预期管理,总供给中有效供给与需求有差距,价格波动大。

  我预计明年的CPI会在3%左右,上半年低于3%,下半年会超过3%;而明年经济增长则会在10%。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平均增长速度是9.8%,而CPI是5.6%。因此,明年的发展态势可用“高增长、低通胀”来形容。所以,明年要防范通胀预期,但也不要太高估明年的物价上涨,只是要控制好未来通胀预期。

  宏观调控, 政策将保持连续性

  记者:这一年的宏观调控与以往的相比,有哪些新的特点?

  陈东琪:从中央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来,宏观调控的内容、方法、体系都有新的变化。宏观调控不再是以前的“撞击反射”,在出现问题后再调控。现在的调控具有前瞻性,既着眼应对当前问题甚至危机,也关注远期问题;既有应急的措施,也有体制性改革;既有总量控制,也有结构调整。

  这次的宏观调控把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很好结合起来了,平衡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既稳定出口,多次调整出口退税率,又注重内部调控。在宏观调控方式上,不是问题成堆后,一脚踩到底的“急刹车”;而是打出提前量,把预调、微调和小调结合起来。此外,在宏观调控时,注重把总量调控和发挥地方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发展的主动力在地方。

  这是调整期只有七个月,经济结构调整还不够。这就需要在上升期“补课”,通过制度创新,用市场看不见的手进行调控;政府则通过出政策、作规划、上重大项目等方式,再加上对一些价格和公共产品有定价功能,从而对市场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

  记者:明年,我国在宏观政策上还会采取怎样的措施?

  陈东琪:新一轮上升周期,中国在今年二季度时已经开始,而全球在今年三季度时开始。美国各项指标也在转好,只有失业率还很严重,预计失业率在今年底和明年初见底。明年全球经济开始上升。

  我认为,在经济回升后,应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但具体操作要有弹性和灵活性,注意动态均衡。在今后相当时期内,我国的外需环境很难恢复到危机爆发前的状况,这就要求继续保持由内需带动经济增长的势头,公共投资和消费政策不能退出。另一方面,民间资本投资和中小企业从下半年以来逐渐活跃,但持续增长的动力还不很强,融资还较难。因此,货币政策不能改变“适度宽松”的基本取向。

  这一次积极财政政策不只是短期应急措施,也需要它来解决一些长期增长的持续性问题,比如加大对社保、改善民生工作等薄弱环节的投入。因此,财政政策要保持其稳定性,以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记者 张玉玲)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