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回顾与展望:复苏曙光渐现 前景仍存隐忧(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全球经济回顾与展望:复苏曙光渐现 前景仍存隐忧(2)
2009年12月24日 09:02 来源:中国财经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复苏基础尚不稳固,持续增长缺乏支撑

  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两大引擎——私人投资和消费尚未出现强劲增长迹象,而仅靠政府支出和低利率政策,难以令经济面持续反弹并直线向上,有可能出现反复。

  虽然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形势趋向好转,复苏曙光业已显现,但是其基础仍未真正夯实,反弹势头似乎也显得乏力。

  首先,国际金融体系尚存紊乱,新的矛盾已在酝酿。美国高盛公司称,美国银行业在危机中的信贷损失总额约为2.1至2.6万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一尚未暴露。同时,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和地方银行仍在不断破产,今年前11个月破产数量已达115家。此外,信用卡大面积欠债,商业不动产贷款坏账仍未解决。更有甚者,与金融界联系密切的美国三大汽车巨头通用、克莱斯勒、福特于12月份再次提出340亿美元救助需求,以摆脱已经面临的困境。

  其次,复苏势头缺乏支撑,就业消费已成难题。10月、11月,美国失业率分别达到10.2%和10%,创下26年来的新高。欧盟9月份失业率为9.2%,10月份更升至9.3%。而另一方面,消费需求乏力则大大削弱了经济刺激政策的效果。美国居民净资产在过去18个月里缩水了13万亿美元,而收入下降及失业恐慌进一步降低了消费意愿。对于GDP增长的72%来自消费的美国经济,这种形势是非常严峻的。

  再其次,财政赤字大幅攀升,资产泡沫正在形成。2009财年,美国财政赤字预计将达1.5万亿美元。欧盟赤字占GDP亦达6.9%,并将持续上升。美国大量货币投放和低利率不仅推高了赤字,更以其持续下行的汇率引发了新一轮套利投机和资产泡沫。2009年3月以来,美元兑一揽子货币的汇率指数累计下跌近20%,直接诱导大量投机资金窜入国际市场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于刚刚走出低谷的世界经济形成巨大的成本压力。

  最后,复苏进程较为缓慢,V型反弹难以为继。与前几次国际金融危机相比,美欧日不但要修复受有毒资产侵害的金融系统,还要消除对实体经济带来的严重影响,在保证流动性充沛的前提下尽量遏制资产泡沫。因此,经济政策需要不断调整,即便有信息技术和创新金融手段相助,进程也不会太快。此外,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两大引擎——私人投资和消费尚未出现强劲增长迹象,而仅靠政府支出和低利率政策,难以令经济面持续反弹并直线向上,有可能出现反复。

  走出衰退众望所归,前景曲折仍存隐忧

  随着经济刺激政策逐步结束,如果消费市场没有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增长,衰退仍可能卷土重来。

  回首2009,展望2010,经历金融风暴洗礼的世界经济仍将顽强前行。世界银行预计,2010年全球增长率将为2%,而IMF则高估至3.1%。走出衰退,固然是所有人的美好愿望,但是全球复苏可能不会是一条坦途,隐忧无处不在。

  首先,各国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可能加剧复苏的不稳定性和风险。虽然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仍表示避免过早退出,但第三季度以来,美、欧已开始陆续收回金融救市工具。9月份,美国结束了针对货币市场基金的救助计划,英国和瑞士停止了三月期美元回购操作,全球主要央行也宣布将削减注入银行体系的美元资金,以色列、澳大利亚、挪威等国则纷纷加息。随着经济刺激政策逐步结束,如果消费市场没有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增长,衰退仍可能卷土重来。另外,各国在退出时机和方式上的不一致很可能导致大规模国际套利,加剧投机资本在国际间快速窜动,吹大资产泡沫,并引发汇市剧烈波动,进而打压起步状态中的复苏势头。

  其次,隐性风险仍然存在。美国向金融市场提供了7000多亿美元的救助金,很多部分却流入资产市场,导致资产市场高涨。同时,美国商业房地产租金持续走低,而2年内将有5300亿美元的按揭到期,可能造成2500亿美元银行坏账。商业地产泡沫一旦爆破,美国经济必受重创,势必拖累全球经济复苏步伐。

  此外,新近爆出的主权债务危机不容忽视。继迪拜债务危机后,爱尔兰和希腊等国的信誉评级步步下滑,挫伤了欧洲复苏的信心。美国经济刺激政策留下的巨额赤字导致财务状况恶化,也加大了外界担忧。如果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主权债务风险继续积聚,无疑将造成市场的恐慌情绪,进而成为笼罩在全球经济复苏之路上的阴霾。(吴伟)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