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套现,谁动了银行的奶酪?(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信用卡套现,谁动了银行的奶酪?(2)
2009年12月24日 09:24 来源:民主与法制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探究:背后真相

  连日来,《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对多家商业银行的走访发现:信用卡套现的兴起与商业银行过度发放信用卡以及对POS机安装审核不严密切相关,与此关联紧密的背景还有“中小企业贷款难”这个老问题。

  在北京的绝大多数超市、商场的门前,记者都可以看到各大银行办信用卡的咨询点,几个工作人员,一张桌子,桌上摊着信用卡申请表格,并且备有保鲜盒、箱装牛奶等小礼品,以此来吸引购物的人前来办卡。

  为求迅速扩张,众银行使出了浑身解数,或亲自上门推销或聘请人脉关系广的能人批量办卡,或招募在校大学生在大型超市门口摆摊办卡,甚至有偿外包给一些中介公司。一些中介公司包装出来的申请人资料从收入证明到房产证、车证,甚至每个月缴纳的税款证明都一应俱全,为此拿到了信用额度极高的金卡。

  某银行内部人士向记者详细解释,之所以有很多人“冒死”套现,主要由于银行方面“单相思”,他们认为持卡人要用现金会去银行柜台或者去ATM机上取现。先来看看这种取现的成本,按照日息5%计算,即使不考虑取款手续费,折合年化利息也高达19%以上,如果再加上2%~3%左右的取款手续费,年息将超过20%,而银行的另一个游戏规则“最低还款额”按理论10次还算,年息将达36%,这正是部分持卡人很少用信用卡去银行取现的根本原因。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在接受《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套现的深层原因不在网上,而在网下,在于实体空间的信用环境不完善,信用社会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解决问题不能光治标,也需要治本。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银行更加主动防范套现风险,近日央行以“特急”形式向各家银行发文,在意见中强调,各收单机构要严格落实特约商户实名制,如果特约商户从事或者协助从事信用卡套现、伪卡欺诈等行为,造成发卡机构和持卡人资金损失的,央行将追究收单银行的责任。

  同时,人民银行、公安部及中国银联正推动和配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惩治信用卡套现及非法中介的司法解释,为打击信用卡套现提供刑事执法依据。

  在各方联合的重拳整治之下,能否有效根治信用卡的非法套现?尚须时间去考证。

  严格办卡条件比刑究恶意透支更重要

  □魏文彪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15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于12月16日起施行。《解释》对信用卡“恶意透支”构成犯罪的条件作了明确的规定。(12月15日新华网)

  现实生活当中,确实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实施诈骗犯罪现象,对这种违法犯罪行为理当依法进行打击。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司法解释明确“恶意透支”构成犯罪的条件,有利于对“恶意透支”行为进行更为有力的司法打击,减少此类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不过与此同时需要看到的是,尽管“两高”明确“恶意透支”构成犯罪的条件有利于更好地打击该种犯罪行为,但是追究“恶意透支”犯罪行为毕竟要耗费不少的司法资源,而且在辨别欠款是否属于“恶意透支”上也可能出现“误判”现象,而这一切实际只要银行改变工作方式就可避免。比如,如果银行严格信用卡发放程序,严格审核信用卡申办人是否具有稳定收入与偿还借款能力及其信用情况,并只对符合相关条件即具有还款能力与保证者发放信用卡,就可从源头上减少“恶意透支”犯罪行为发生,并进而节约司法资源,同时也能减少在鉴别欠款是否属于“恶意透支”上出现“误判”现象,避免不具恶意欠款持卡人受到刑事追究。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当前多数银行都未能做到从严信用卡办理条件,常常是在未经严格审核申办人是否具有还款能力与保证情形下即向其发放信用卡。有些银行向业务员摊派信用卡发放任务,导致部分业务员随意发放信用卡,甚至站在大街上“批量派送”。有些银行还到大中专院校推销信用卡,随意向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发卡。这种过于宽松的信用卡发放管理无疑为“恶意透支”犯罪行为的发生制造了条件,甚至还“诱发”部分人的“恶意透支”犯罪行为。

  而部分银行所以不严格信用卡办理条件任意发卡,说到底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通过信用卡获利,而置潜藏的风险于不顾。而当一旦发现涉嫌“恶意透支”行为就向司法机关移送,以并非必要的耗费司法资源方式将风险转嫁给社会,这无疑是部分银行自私自利、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所以,无论是从最大限度地保障金融资产安全,还是从减少犯罪、节约司法资源,促进社会道德建设出发,银行都应摒弃唯利是图思维,从严信用卡办理程序,严格信用卡发放管理,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杨未宏 本报记者 杜二伟)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