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股指波动收敛 2010回归均衡布局"虎头"(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后危机时股指波动收敛 2010回归均衡布局"虎头"(2)
2010年01月04日 08:04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流动性:不改富裕格局

  我们对2010年流动性的判断是“宽货币、紧信贷”,货币政策确定收敛,但流动性总体富裕的格局也同样确定。

  考察股市流动性的三个重要来源——信贷、外汇占款以及居民储蓄搬家,2010年的总体判断是,政府收缩而民间活化。2010年的货币政策会较2009年收缩,但外汇占款以及居民储蓄搬家有望形成有益补充。

  银行系统超常规信贷投放导致的流动性极度宽松,是2009年A股走牛背后的重要推手,但在2010年信贷投放回归历史常态将不可避免。从国内通胀预期角度看,虽然CPI爬升幅度并不快,但资产价格快速上涨仍然在2009年下半年带来了明显的通胀预期,这使得在保增长的任务完成后,管理通胀预期成为下阶段政策的主要目标,异常的信贷投放将回归常态。考虑到银行系统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以及市场对银行再融资的承受能力,8万亿有可能成为2010年信贷规模的目标。当然,这一信贷规模仍在历史上处于较高水平,加之2009年信贷的沉淀部分,从而能够保证资金面适度充裕的格局。

  在外汇占款方面,由于对外贸易仍处于复苏阶段,汇兑产生的基础货币投放很难成为2010年市场流动性的重要来源,而由于2009年9月份外汇占款中不可解释部分明显放大,海外热钱成为投资者的关注重点。但是从2010年全年看,热钱流入的趋势很难形成,主要原因在于人民币升值空间会相对有限。基于加息预期,美元指数很有可能在75点附件构成中期底部,而随着美联储退出政策的推进(明年中期美国库存周期达到阶段高点后,美元将迎来较好加息时机),海外热钱的流入速度也将因为套利成本的增加而受到较大限制。

  相对而言,居民储蓄活化有可能成为2010年流动性补充力量中最大的亮点。实际上,2009年以来,国内长短期债券的利差持续扩大,反映市场通胀预期在持续升温。虽然受供给层面制约,预计物价上涨会呈现比较温和的格局,但向上的趋势相对确定。随着CPI逐渐转正,以一年期定期存款衡量的居民实际存款利率也开始步入下行通道。实际利率下行,势必强化定期存款转活期的冲动(图4)。

  重点关注上半年行情

  业绩增速前高后低和估值小幅扩张特点,使得2010年A股市场并不具备单边上涨的牛市条件,但也不构成熊市条件,震荡将是最可能的运行特征。

  A股市场2010年在震荡过程中仍会具备较大的波动性。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A股市场是典型的新兴市场,加之缺乏做空机制,这使得市场长期处于均衡状态的难度很大;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周期类股票所占权重非常大,是指数运行的决定者,而这些股票对通胀以及流动性的变化会非常敏感。

  从通胀预期和流动性角度看,一季度很可能是投资股票的最佳时间点。一方面,虽然2010年信贷投放会回归常态,但作为传统的信贷投放高峰,一季度月均新增贷款将大于后三个季度;同时,随着实际利率下行,一季度储蓄搬家的情况也会进一步突出,流动性支持股市特别是弹性较好的周期类股票上涨。另一方面,一季度价格指数预计将快速回升,并提升通胀预期,但由于价格涨幅有限,政策担忧却还不会突出,我们不可能看到一季度货币政策出现价格调节;而由于基数原因,2010年一季度上市公司的业绩同比增速仍将喜人。“高增长、低通胀”环境有利于股市上涨。

  在这一时期,从股价弹性角度看,周期类股票无疑是最佳选择。一方面,经济增长的速度可能超出投资者预期;另一方面,具有高度顺周期特点的存货,也将提升企业的账面利润。此外,电子元器件、化工、机械等出口相关度较高的企业也值得关注,预计2010年一季度是美国补库存的高峰期,势必会带动外向型企业盈利预期提升。

  但是,一季度特别是2010年中期过后,美联储政策退出的可能性会随着二季度库存高点的来临而增强,加之中国国内物价水平进一步提升,市场对国内调控政策出台的预期会明显增强,即使经验显示政策变动往往会滞后于经济表现,但政策预期仍会加大市场波动。同时,一季度后上市公司业绩同比增速将逐步降低,这也会弱化业绩对股价的支撑。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年中以后市场有可能出现震荡回落走势。在此阶段,受益于调结构的消费类股票仍可能保持强势,但预计很难阻挡整体市场回落的势头。

     □中证证券研究中心 卫保川 丛榕 龙跃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