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获批 股市或引发蓝筹行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获批 股市或引发蓝筹行情
2010年01月09日 00: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股市漫画:融资融券、股指期货获批准 中新社发 唐志顺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1月9日电(闻育旻)证监会新闻发言人8日表示,国务院已原则同意开展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和推出股指期货品种。热议多年的两项业务获得批准,多数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这两项政策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意义重大,也是新年第一个利好,并将改变中国股市“单边市”的格局。

  股指期货各项准备基本就绪 三个月后推出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8日下午表示,国务院已原则同意开展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和推出股指期货品种。据悉,证监会将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综合衡量净资本规模、合规经营、净资本风险控制等指标和试点实施方案准备情况,择优选择优质证券公司进行融资融券业务的首批试点,并根据试点情况和市场状况,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证监会的官方表态称,开展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和推出股指期货品种,是加强中国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不断丰富证券交易方式,完善市场功能,继续夯实市场稳定运行的内在基础,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股指期货是国际市场成熟的期货品种和风险管理工具。2006年9月,经国务院同意,证监会批准成立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三年多来,按照“高标准、稳起步”的要求,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完成了沪深300指数期货的合约设计、规则制定以及股指期货挂盘交易的各项技术系统建设,并开展了大量的投资者教育工作,目前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

  证监会将统筹股指期货上市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发布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明确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审批股指期货合约以及培训证券公司中间介绍业务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接受投资者开户等工作。上述工作预计需3个月左右。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和各有关方面要继续做好股指期货上市交易的准备工作,确保平稳推出。

  分析人士唱好:将引发一个蓝筹行情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郭田勇在接受中新网记者独家采访时称,融资融券及股指期货业务的获批,对资本市场的意义重大,而推出的时机也适宜。郭田勇指出,融资融券及股指期货业务的获批将使市场容量进一步扩大,市场避险工具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

  郭田勇还称,上述两项业务的推出,意味着做空机制的推出,而中国股市当前做多只能赚钱的“单边市”格局也将就此终结。

  北京大学证券研究所所长吕随启教授表示,股指期货与融资融券的获批,对于股市来说,无论长期短期来看,都是利好。北京邦和财富研究所所长韩志国表示,在目前的时机下推出股指期货,并且延时4至6个月实施的话,将引发一个蓝筹行情。

  长江证券分析师张岚今晚在接受此间媒体采访时表示,短期内为市场提供了新的投资主题,尤其是指数权重股、券商期货概念股会直接受益。

  华生:不会改变股票市场走势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则表示,股指期货的推出将优化大盘股估值,但长期来看,不会改变股票市场走势。

  华生表示,股指期货主要关注大盘股,因此其推出将加强大盘股在市场中的作用,优化大盘股估值,从而影响股价结构。

  华生指出,长期来看,股指期货的推出不会改变市场的走势。从各国经验看,股票市场在股指期货推出前后并没有太大改变。

  名词解释

  股指期货——是以某种股票指数为基础资产的标准化的期货合约。买卖双方交易的是一定时期后的股票指数价格水平。在合约到期后,股指期货通过现金结算差价的方式来进行交割。多数市场分析认为,一旦股指期货推出,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可审时度势地选择合适策略进行股指期货交易。

  融资融券——又称“证券信用交易”,包括券商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和金融机构对券商的融资、融券四种。市场通常说的“融资融券”,是指券商为投资者提供融资和融券交易,证券公司向客户出借资金供其买入证券或出具证券供其卖出证券业务。

  融资是借钱买证券,证券公司借款给客户购买证券,客户到期偿还本息,客户向证券公司融资买进证券称为“买空”;融券是借证券来卖,然后以证券归还,证券公司出借证券给客户出售,客户到期返还相同种类和数量的证券并支付利息,客户向证券公司融券卖出称为“卖空”。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