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开始的地方:“闯海人”都难忘初到海南的日子——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梦开始的地方:“闯海人”都难忘初到海南的日子
2010年01月14日 09: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梦开始的地方

  她建议海南建一座闯海墙,永远别忘记那些“闯海人”

  本刊记者/杨正莲(发自海南)

  那个美好的12月的夜晚,永远定格在了代国夫心中。他从冰天雪地中来,一下飞机就被椰树吸引了,晚上十点钟,月光下的海口特别安静,特别美。

  秦建国上岛的那天是个好天气,蓝天白云,阳光灿烂。这是他背着几十包方便面和一本毕业证书,经过几天几夜的颠簸后才踏上的热土。严严实实的冬装,终于在秦建国辗转于火车、大巴、轮渡之际,被一层接一层地褪去——甚至可以视其为一种仪式——告别过去,奔向未来。而除了换下的冬装,他没有可以换洗的衣服,只好临时在地摊上买了两件短袖衬衣。他一直记得那首歌:“谁不爱自己的家,谁愿意浪迹天涯,只因要走自己的路,只因种子要发芽。”

  1988年前后,“十万人才下海南”,不同于海南岛历史上的任何一次人口大迁移,对于这些旧体制的叛逆者、过去生活的抛弃者、新理想的追求者而言,海南省比“特区更特”的设想,曾代表着自由、梦想与希望。

  向南,一直向南,直到海南。

  私奔

  1988年1月31日,海南的清晨,本色、自然,绝无迎合之意。北京青年秦建国看见陆地一点儿、一点儿地从海水里冒出来。然后,他把自己结结实实地摔在了海南这片土地上,并再也不愿离开。秦建国固执地认为,这是命运赐予他的礼物,就像有人专门为他准备了惊喜一样——他称自己对海南“一见钟情”。以至于在后来数十年的时空变换里,敏感的秦建国总是能够很“巧合”地发现:每年的1月31日总有好天气,就像他上岛那天一样。

  椰树婆娑的城市,还是那么破旧,连红绿灯都没有。这有什么关系呢?秦建国眼见的全是生机和希望,那是一种明显不同于过往生活环境的氛围。

  秦建国到达海口的两个月之后,海南省建立并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而海南建省办特区的消息,在1987年8月29日,已经被新华社发布了。

  此前,深圳特区释放的活力已经成就了许多人的梦想。一个更大面积的“特区省”,瞬间引燃中国改革开放十年来积蓄的激情和能量,秦建国也在获知这一消息的第一时间就被震撼了。正迷茫于“不知道未来在哪里”的大学生秦建国,彼时已经在四川工作了一年。不过,偏居于川北的一个小县城,秦建国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已经是1987年的年底了。

  在静静流淌的涪江边思考了几天之后,秦建国暗暗决定奔赴海南,然后他一个人悄悄地走了。秦建国出于本能的出走方式,无意间居然成了一种典型——彼时全国各地正有成千上万个“秦建国”激情澎湃地、却又是隐秘地谋划“私奔”,“私奔”的对象便是海南。

  自1987年8月至1989年4月,来信来函及亲自来海南求职的人才达到了18余万人次。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0%,35岁以下的占85%,具有高级、中级职称的有近7000人。

  海南已经沸腾了。彼时广州有一个公园,对面就是往海南发车的地方,基本上是几分钟一班车,每班车上三四个司机轮换开,一路不停,到了海南以后又马上调头。而通往海南沿途的店铺则通宵不停地做生意,到处是不夜城、不夜县。

  立足

  “实际上,我是先回了一趟家。”21年之后,秦建国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回忆那段经历时,还有一点难为情的样子:“听说海南很遥远,怕很难再回家了,想先看看母亲。”

  从北京到广东,然后再坐大巴车,“船票也买不到。”秦建国吃惊地发现,竟然有那么多人和他一样向往海南——他们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闯海人”,“当时的海口,大街小巷到处是操着南腔北调口音的年轻人”。

  在旁人的指点下,秦建国住到了当时最热闹的地方,位于海府路的组织部招待所。招待所二楼就是人才交流中心,每天都挤满了来登记求职的人。“蹲在地上登记完,人家说你们自己去找吧,然后我们就挨家挨户地自己去找工作。”秦建国说,“那里介绍工作的成功率非常低。”当时海口的人才交流中心内,堆满了登记信和求职表,共计有10万份之多,这就是著名的“十万人才下海南”的由来。

  秦建国所住的招待所,每天的房租是两元钱,十几个人住一个房间。一到晚上,热闹非凡,有交流工作经验的,有唉声叹气、准备打道回府的,也有在外面卖东西、很晚才把锅碗瓢盆收回来的。

  一个月后,为了更节省一些,秦建国住到了海府路的海南旅社,每天房租一元八角。上下铺,一张草席,一个发黑的枕头和一顶发灰的蚊帐,楼内没有水房和厕所。

  “床位要每天上午十点前交租金,还不能长期预订,你看海南那时候有多落后。”秦建国至今还是感慨万千。有一次他忘记及时交钱,等中午回来时床位已经被卖出去,而且没有多余的床位了。

  住在招待所内的已是幸运儿,更多“闯海人”选择了在街头露宿。

  那时的海南,还是传统农业占据半壁江山,落后的经济基础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非常有限。人们期待的大特区现代化建设,还只是一张虚拟的蓝图,没法瞬间创造出容纳近20万求职者施展才华的空间。到1989年,全省总共吸纳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也只有3000余人。

  秦建国,这个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也是在滞留了两个月之后才勉强找到工作单位,“需要试用半年。”秦建国说,“那个时候通过找接收单位留下的人很少,很多留下的都是冲破了当时的体制。”所谓的冲破体制主要是指摆地摊、卖报纸、送盒饭之类。

  “当地人都很奇怪,他们说,我们这里这么落后你们过来干吗?很不理解。” 为什么要来海南?秦建国给自己的解释是,为了寻找一个能够真正有所作为的地方,“原来那种压抑的死气沉沉的生活,并不适合我。”“关键是那个时候人都很有信心。”秦建国如此解释当年的不辞劳苦。

  “其实是奔着人的自我释放。”当时任职于重庆建工学院的邢增仪,在新华社消息发布的第二天,她就带着学校的骨干力量到海南考察项目,“我们要帮海南做规划设计。”多年后,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禁锢得太久了,需要有一种新鲜的自由的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海南建省给了这么一个机会。”

  不过,梦想归梦想,一看到琼海的领导,邢增仪还是吓了一大跳,“五套班子说好了五点钟在县委办公室等我们的方案,我们领导一去,全部的领导,县长、书记全都是光着脚,盘着腿坐在那里,这是海南的习惯,全都那样,我们心里想怎么会这样呢?”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