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量社区中水系统瘫痪 冲厕系统多为自来水(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北京大量社区中水系统瘫痪 冲厕系统多为自来水(2)
2010年03月22日 03:50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 中水价低于成本

  物业自制中水倒贴钱

  “不是不想通,是根本通不起。”面对高于现行中水价格的成本价,多数物业选择在小区入住之初,就将中水管线接到自来水阀门,按自来水价收费。

  目前,市发改委核定的市政中水价格为1元/吨,而对建筑中水没有定价,只能参照执行。

  记者采访到数个回用中水的小区,物业负责人均为中水成本和售价的“倒置”苦恼。

  在宣武区的富卓花园广场,负责工程的张经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中水成本包括每日需投入的电、药剂,以及一定时间需要更换的活性炭、石英砂等。同时,由于原水不足,高峰时还须补充自来水。在不算人工费的情况下,平均每吨中水成本在2.4元左右。

  同时,源水不足,几乎成为所有小区中水系统的共同困扰。新开盘小区在未达到一定入住率前,很难进行中水回用;而即使在一些成熟社区,收集到的污水与中水需求相比,也是“入不敷出”。

  当代城市家园物业工程部负责人透露,到夏天用水高峰,每月需向中水调节池补充七八百吨自来水,才能保证系统供应。

  “平均每天制水50吨,一年得亏两三万。”张经理说,除用于绿化的一部分中水可省钱外,其余亏损只能从物业费中“消化”。

  - 问策

  扩大市政中水覆盖范围

  ●异议:投资大、环境收益小

  北京市近年大力发展再生水厂建设,截至2009年底,已铺设再生水管线550公里,2010年,北京市将新建5到20公里的再生水管线。但即使这样,离4000多公里的排水管线仍相去甚远。

  相比社区自制中水,各再生水厂供应的“大市政”中水水量和水质都相对稳定。据《北京日报》报道,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共有200多个住宅小区接通中水公司提供的市政再生水。

  不少用自来水代替中水冲厕的小区物业对此均持观望态度。他们给业主的解释是,等市政管线接入小区,才可用上真正的中水。

  北京排水集团总经理杨向平此前曾表示,居民区等局部区域的中水利用将来主要依靠独立的再生水处理站,“按照规划,如沿线有主管网,也可因地制宜就近铺设管网,促进区域再生水的利用”。

  北京市水务局有关人士透露,由于铺设管线成本较高,“大市政”管线铺设将直接服务于工业、农业、市政等“用水大户”,专为“进社区”铺设再生水管线,目前来看投资大、环境收益小。

  物业制中水应得到补贴

  ●异议:不能保证钱用于中水回用

  1元/吨的中水价格,是一个“推广价”。

  北京排水集团总经理杨向平在2009年底接受中国环境报记者采访时说,1元/吨的定价和成本严重背离,按照现行标准,市政再生水的处理成本达2.5元左右,其中差价靠政府补贴。

  但运行和管理社区中水的物业企业,却没有任何补贴。“两种条件,一个价格标准,对我们不公平。”不少物业负责人表示,单独在社区中涨中水价,业主们肯定不干,他们希望得到一定补贴,以填补目前的亏损,“毕竟小区用中水,也是为北京市节水工程做贡献。”

  不过,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博士不主张给生产企业补贴。

  “就算成本够了,用户不用也是空的。”他说,即使给生产企业以节水补贴,也不能保证钱用在中水回用上。目前中水的推广,不仅是水价和成本问题,更重要的是很多居民不愿用。

  “在安全性和经济性上,很多人选择安全性,这很正常。”他说,目前的水价体系,只覆盖了服务成本,而没有覆盖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现在自来水和中水价格差在3元/吨左右,这种差价不足以让人们选择中水。

  傅涛认为,随着水价逐步提高,到了一定级差后,中水一定会有市场。但提高水价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政府应抬高水价的同时给予贫困的弱势群体补贴。

  提高中水1元“推广价”

  ●异议:需多部门协同制定政策

  2009年3月,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张工曾表示,年内将出台中水价格调控方案,告别1元/吨的“推广价”。但到了年末北京市上调水价的听证会上,再生水价格却没有改变。北京市发改委价格管理处处长彭红介绍水价调整方案时说,这一决定是为继续鼓励再生水使用。

  对此,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并未给出明确回应。这位负责人表示,无论是水价调整还是向中水建设管理单位提供补贴,都不是水务局一个部门能决定的事,而需要财政、价格等多个部门协同制定政策,必要时还需举行价格听证会。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蓝筠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