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下的普洱茶减产涨价链条(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大旱下的普洱茶减产涨价链条(2)
2010年03月29日 07:41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茶贩抢茶

  有时候,茶贩跑老远去厂里拿货也扑空。运气好,会有一袋半袋

  3月27日,周六,8点钟,普洱市最大的茶叶集散地普洱茶源广场(下称茶源广场)热闹起来。不时有大小卡车鱼贯而入,人们从车上卸下一袋袋茶叶。

  卖茶者将茶叶摆在一个个商铺前,三两聚集,闲聊等客。很快,来自全国各地的茶贩陆续到来。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找到物美价廉的茶叶。

  普洱当地茶贩王文英早早占住了市场一个岔路口的位置,她摆出了5袋茶叶,每袋20多斤。今年的茶叶,来之不易,她称之为抢茶。“现在产量减少,想拿到茶叶太难了,成本也高了。去年十二三元每公斤的茶叶,涨了四五元,还经常拿不到。”

  茶贩收茶,大多选择去茶厂,因为那里的茶已经过了初加工,“厂里不停加价,有时候我们几个人一起去拿,谁先进门谁先谈。厂里出了个价,他不要。我们后来者才有资格继续谈,这个价可以就拿走。不行,就下一家。”

  有时候,茶贩跑老远去厂里拿货也扑空。运气好,会有一袋半袋。

  抢茶的场景,让她想起2007年。那一年,她刚入行,经历了更为疯狂的抢茶场面。当时,茶农都不把茶卖给厂商,自己随便晒晒,就能卖五六十元每公斤。农民晒茶的时候,旁边就守着茶贩。他们不等晒干,把钱往农民手里一塞,收了茶就跑。一到市场上,转手一卖,就能赚个几十、上百块钱。

  当时,还有人为抢茶打了起来。王文英说,“今年,最好卖的时候,也就一天卖个100多斤。去年随便卖,二三百斤。现在呢?有人跑一天下来,只收到8斤茶。”

  谈话的时候,一个甘肃人过来问价,“你这茶怎么卖?”王文英说,“50一公斤。”那人抓起一把茶叶说,“50太贵了,你看这茶都是沫子,40吧。”“哪里是沫子,最低49,我亏一块钱。”“44,不卖算了。”谈了10多分钟,没成交。

  王文英的时间多在这样的拉锯中度过。她盘算着,今年,茶少,质量也不好,但拿茶的价格高了,“有时候厂里涨价,我们也得涨,不然亏本。涨了,茶叶又卖不出去。我们就一两天不去厂里拿货。让他们到市场上去卖,发现涨了价,卖不动。我们再去拿就好说话了。”

  茶商谨慎

  按照往年,3月下旬,春茶价格开始回落,但茶商发现今年不跌反涨

  从9点到11点,茶商李龙在茶源广场来回走了不下5遍,他在为昆明的店铺寻找货源。

  每到一个摊前,他会把袋子里的茶叶捧起,凑近鼻子闻闻,或者放到嘴里嚼嚼,然后一番讨价还价,最终悻悻离开。转了两圈,他又会凑近那个摊位,又是一番讨价还价,结果却没变。

  普通的原料经过不同的加工方法,会成为绿茶和普洱茶两种产品。李龙的绿茶加工厂货源已经不足,他在昆明还有一个门面。“茶叶色泽越白越亮越好,芽叶越饱满越好。”这个三年前还在种田的农民,已经对茶叶了如指掌。

  他仍然记得2007年的教训,所以在这次大旱之下,尤为谨慎。

  那年,他带着2万多元的积蓄融入普洱茶风潮当中。倒茶卖茶,仅一个多月就赚了5万元。那时候,好茶坏茶价格差不多,几十元的茶高的时候竟卖到100元左右每公斤。

  李龙将赚来的钱不断买茶。不到几个月,普洱茶高价泡沫破灭。他的茶价格狂跌,“50多元买的跌到40元,一直跌到没人要为止。”短短几月,赚的钱就赔光了。

  如今,他花50元每公斤买的茶叶,运到昆明去,批发能赚两到三元一公斤,零卖可以赚到10元一公斤。他说,绿茶透明度高,比较实在,经过深加工,比如切细,分筛成中条、小条、绿珠等,可以提高一点价格。

  去年此时,他购茶15吨左右。今年同样的数量,成本要增加30%到40%,因此他卖茶的时候也不得不提价。

  按照往年规律,到了3月下旬,春茶价格就开始回落,但他发现,今年不跌反涨,让人心里没底,只能等等看,“你不跌价我就不买,我可以卖存货。当然,实在撑不住了就只能买这些高价茶了。”

  与李龙不一样,老家湖南的匡贝贝把门面开在市场内,与老公一起经营了4年,专做普洱茶,现在建了厂房,有了门面。既卖原料,也卖成品。

  她家厂里的鲜叶多靠从茶农那里收来,有时候她也会到市场转转,收到茶叶后,就放到厂里加工成普洱茶。

  加工后,分为9级,最高1级批发价18元,最低9级批发价7.5元。如果在店里零售,价格则翻一到两倍,今年她的零售价涨了10%。

  “今年的茶,量少,质量差,收购成本高,达不到我们的档次,所以收得少了。现在我们还找不到适合的新茶,幸好,普洱茶越陈越香,可以卖存货。”

  因为没茶叶,厂里毛料销售基本停滞了。她说,虽然普洱茶仍能坚持,厂子利润却下降了20%多。

  对于茶商来说,价格上涨,总体利润却下降,现在的茶叶生意,更像一场赌博。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