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铭接受美报专访称如"贸易战"美企受损失最大(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陈德铭接受美报专访称如"贸易战"美企受损失最大(2)
2010年03月30日 23: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客观分析中美贸易不平衡

  中美贸易中,中方确实有较大的顺差。对此,我们应该全面地讨论和分析。

  第一,从国别情况看,中国去年的顺差中73%是来自美国,但中国对周边国家有1200多亿美元的逆差,对拉美国家、对世界上58个最不发达国家总体也是逆差。

  第二,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和美国公布的数字有很大差距。中美两国商务部就这些数字进行多年的研究,今年3月4日两国商务部的主管副部长签署发表了一个共同研究报告。以2006年贸易情况为例,美国公布的逆差统计数字应减少26%,而中方的贸易顺差统计则大概低估了2%左右。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些差异中约有52%来自中国经第三方到美国的转口贸易,在转口过程中的增值部分计入了中国的出口;还有48%左右的差异是在中美直接贸易中产生的,这些产品在中国海关报关的时候是一个较低的价格,到美国海关进口时价格提高了。因为这些产品主要是加工贸易产品,所以美国企业把设计、研发、物流、利润全部加进去了。

  第三,我们要分析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是怎么来的。

  从贸易方式看,中国与美国在一般贸易上是基本平衡的,顺差主要是加工贸易造成的。从企业主体看,2009年,中国对美有1400多亿美元的顺差,其中约有76%是外资企业造成的,而这些外资企业,主要又是美国在华投资的企业。从产品来讲,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最主要是来自电子信息技术和机电设备类,这些产品占了67%,大部分是在华加工装配的。

  造成中美贸易顺差的根本原因是在全球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发生调整变化。很多对美出口的企业,看到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把最终装配转移到中国,比如日本、韩国、台湾的企业,也包括一些美国企业。这种产业转移导致中国对美顺差增加,但是从美国统计看,美国对亚洲的逆差占其贸易逆差的比重并没有明显变化,只是在亚洲国家和地区之间发生了转移。

  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第二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对中国采取非常严格的出口管制措施。这一做法已延续多年,2007年,美国还将中国单列,专门针对中国一国增加出口管制项目,包括纤维材料、数字机床、一些集成电路设备等,一共47项。我举过一个例子,中国汶川地震的时候,我们希望买几台美国黑鹰直升飞机的发动机用于抗震救灾。尽管这个发动机厂在加拿大,美国GE公司只有25%的股份,但美国政府还是没有同意。如果美国不愿卖这类高技术产品,我们只好自己花力气来研发,或者从其他国家购买。

  如果美国继续对中国采取非常严格的出口管制,不仅对中国不利,而且对美国人民、美国企业也非常不公平。现在,美国企业遇到这么多困难,美国失业率这么高,美国也有优势产品可以卖给中国,但美国企业却不能自由地开展贸易。美国可以把黑鹰直升飞机卖给台湾,但不能卖给大陆,那么我们只好和欧洲国家联合来研发直升飞机,同样的例子还有卫星。我不知道是不是个别人还有冷战思想,所以要坚持对中国实行严格的出口管制。这样的制度和做法对美国非常不利,中国也会受到损失,美国人民要知道真相,国会和议员要知道真相。

  半年多前,奥巴马总统已经表示要放宽出口限制,我们希望看到美方的实际行动。美国提出出口五年要翻一番。现在美国有1万多亿美元的出口,翻一番要达到2万多亿美元,这些出口产品要卖给谁呢?最有潜力的是应当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2008年中国占美总出口的比重是5.5%,去年增加到6.7%。2001年的时候,中国自美的高技术产品进口占中国同期进口的18%,到2008年这一占比下降到不足7%。这意味着美国损失300多亿美元的贸易机会,这对美国来讲是很可惜的。在贸易受到限制,我们想买的产品买不到的情况下,讨论汇率问题是不公平的,也没法得出正确的结果。

  第四,关于美国的逆差,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说得更深一些,存在一个所谓的“特里芬难题”,这是美国耶鲁大学的一位教授提出的。美元作为国际货币,要满足世界各国在贸易结算、债务清偿和国际储备的需要,必然会通过国际收支逆差使美元流出。随着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扩大,全球对美元的需求增多,这需要更多的美元流出,但长期逆差又威胁美元币值的稳定。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正是由于“特里芬难题”的出现,美元最后与黄金脱钩。所以从总体上看,美国的巨大逆差还与当前国际货币体制有关。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