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资管理公司如期挂牌 引发“淡马锡”猜想——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上海国资管理公司如期挂牌 引发“淡马锡”猜想
2010年04月14日 11:12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上海国有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如期挂牌,但它能否成长为外界期待的上海“淡马锡”,尚有诸多不确定因素

  3月31日傍晚6点,上海西郊宾馆,一场20分钟左右的揭牌仪式宣告了上海国有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的成立。次日,上海市国资委在官方网站公布,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盛集团)董事长施德容将兼任该公司董事长。国盛集团是上海国有独资的大型投资控股和资本运营公司。

  至此,风传已久的上海国资运营新平台终于揭开面纱。

  然而,挂牌仪式只是开始,围绕新平台的诸多疑问远未厘清。据一位与会人士的描述,挂牌仪式上,上海国资委仅宣读了成立新平台的意义等官样文章,至于新平台的具体布局与人员架构则并未提及。

  新平台在上海国资改革中究竟将有何作为,是否能够成为外界期待的“上海淡马锡”,仍然是个问号。

  新平台使命

  上海国资运营新平台的浮出水面与上海国有资产证券化浪潮密不可分。

  设立新平台的动议最初于2009年4月8日召开的上海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提出,目的是为了加速上海国有资产证券化。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上海市长韩正提出未来上海国有资产证券化的比例将从彼时的18%提高到40%左右。

  “资产证券化是为了方便国资在各行业间进退,新平台是为了管理上市国资,也为未上市国资将来的证券化做准备,”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所所长杨建文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远较上海国资委设想的复杂。根据韩正的讲话,即使保守估计,即将注入资本市场的上海国有经营性资产总量也将达到1800亿左右。一时间,“千亿国资上市潮”为街头巷尾热议,也使得“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模式”这一话题从学界移步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

  因此,新平台被投资者赋予“上海淡马锡”的厚望亦不难理解。

  “新加坡的淡马锡是经营国有资产的标杆,所以,在缺乏其他可资借鉴的模式时,淡马锡模式就会被提出来。此外,人们对于淡马锡的向往很大程度是出于变革现有国资管理模式的希望,”杨建文指出。

  再提新平台,已经是2009年1月12日。上海市国资委主任杨国雄于当日的“2010年上海国资国企工作会议”上将新平台定性为“专司股权管理的国有资本管理公司”,同时为其“定调”为“促进国资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满足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需求,确保国有资产在流动中保值增值,发挥国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杨国雄在当日会议上向媒体记者表示,这个国资运营平台,将会集中持有核心主业已经整体上市的企业集团中的国有股权,例如已经完成整体上市的上海国际港务集团。

  他进一步指出,上海国资领域所对应的净资产为1600多亿,“目前的股权是国资委直接持有,而象港务集团这样整体上市的企业集团越来越多,就需要有一个平台来管理”。

  这一表态表明,新平台将是一个纯粹型控股公司,仅做股权管理,不参与旗下控股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此外,新平台最为重要的作用是“满足于重大产业项目的建设需求”、“集中力量办大事”。

  产业双平台

  新平台之所以称之为“新”,原因之一是与上海国资委现有的两家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国盛集团和上海国际集团相区分。

  国盛集团成立于2007年9月,后合并上海盛融投资有限公司(下称盛融)与上海大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大盛)两家国有独资的资产管理公司,成为上海国有独资的大型投资控股和资本运营公司,下辖上海家化、上海建材、上海蔬菜集团等公司股权,是上海产业资本运营平台。

  现在的上海国际集团则由原上海国际集团兼并上海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而成,下辖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上海证券等公司股权,是上海金融资本运营平台。

  国盛集团与上海国际集团这两家平台共同组成了上海国资管理的产业、金融“双平台”模式。

  根据上海国资委的表态,作为新平台的上海国有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亦将专注于产业资本。于是,如何在定位与业务上将新平台与国盛集团相区分,甚为外界关注。

  国盛集团内部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盛融与大盛都是为处置不良资产及为政府盘活部分垄断性、公益性领域中的国有特殊资源而设,国盛集团成立后的主要功能亦是将国资欲退出的企业进行“关、停、并、转”,并投资进入一些市政府决定扶持的项目,如大飞机项目。

  根据杨国雄向媒体透露的信息,新平台将集中管理整体上市国资企业的国有股权。“或许可以理解为,新平台着眼于存量资本的运营,国盛着眼于增量资本的投资”,一位资深投资银行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但杨国雄提及的“满足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需求”、“集中力量办大事”,又与国盛集团目前的功能类似。截至目前,上海市国资委并未对此做出明确回应。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曾将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分为三大类。其一专司处理不良资产,如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之前的盛融与大盛亦可归于此类。其二为持股公司。上市的国有企业股权多样化后,需要有一实体持国有股份,而国资委因行政身份所限不宜直接持股,此时往往会考虑成立一家公司代表自己。第三类专司操作企业重组和产业整合。

  根据这一分类,新平台兼具第二类与第三类公司的特点,而国盛集团则同时具备三种功能,因此,两者之间的业务交叉与功能重复从目前的情况看无法避免。

  另据权威人士消息,国盛集团副总裁林益彬将兼任上海国有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加上由国盛董事长施德容兼任新平台董事长,更使两家公司难分彼此。

  “(新平台)与国盛集团以后肯定是要有区分的,但是目前仍然是在国盛集团的基础上运作,”杨建文说。

  一位在国资系统工作多年的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新平台方案未定时,还曾考虑过将这一平台作为国盛集团的一个部门来运作。

  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认为,国盛集团由盛融与大盛合并而成,有浓厚的政府行政机关色彩,人员安置、项目划转等历史遗留问题也较多。另设新平台,有利于规避这类问题,淡化政府行政色彩,使国有资本管理更快地市场化。所以,新平台揭牌,“总是个好事情”。但他同时指出,新平台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尚有待实践检验,与平台管理团队的业务水平也直接相关。

  这与上述国盛集团内部人士的看法颇有相通。“新的平台,可以与历史包袱划清界线,重新开始。目前的国盛集团,主要还是卖资产,大家以前干什么,现在还是干什么,协同效应没有发挥出来”。

  上海财税局的一位工作人员看法则更为本质。她指出,上海国资委在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并无财权与人事权,只有实施具体政策的事权。“设立新平台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财权、人事权与事权全部集中于国资委。”

  按照相关法规,国有股权的出让收入与国有股份的红利收入需上交财政部门,上海国资委的职责限于监督上交。如果上海国资委欲投资新目,则需向财政部门申请所需资金再进行投资。而成立一个代表国资委的国有资本管理公司,则该公司所持国有股份的出让收入与国有股份红利收入可直接以该公司名义投资于其它项目,节省中间环节,实现国资的快速流动。

  此外,上海国资委为事业单位,人员数量受事业单位编制限制,不可能随意调整。而下属的国有资本管理公司则可以实现市场化招聘,根据需要随时调整人员数量。

  “因此,尽管已有国盛集团、上海国际集团等平台,国资委仍然乐于再设平台以谋求对于国有资产更多的话语权。” 上述财税局工作人员讲述到。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