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为无"米"之炊 吉林玉米加工企业今夏可能断粮 (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难为无"米"之炊 吉林玉米加工企业今夏可能断粮 (2)
2010年05月07日 12:50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高国富认为,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国储库几乎没有收粮,这对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威胁最大。弄不好到八九月份不少企业因为粮源短缺问题而限产或停产,阜康酒精至少缺粮在20万吨以上。

  在吉林省四平地区,天成玉米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宪宇说,最近一个月玉米收购价格持续上涨,目前每吨1760元,企业库存10万吨左右,只够用两个月。他给记者算了笔成本收益账:目前国内淀粉价格每吨2450元-2480元,生产一吨淀粉用一吨半玉米,仅原料成本每吨就要2640元,企业根本没账算。“3月份我们亏损300多万元,4月份还得继续亏。”他说:“眼下我们还有粮可用,但一方面农民惜售,南方企业还来抢粮,继续下去到八九月份,企业必将面临无粮可用而导致停产的局面。”

  采访中,加工企业普遍认为,当前最主要的就是两个隐患:一是八九月份原料匮乏企业面临停产风险,二是玉米价格不断上涨企业没有利润空间甚至陷入亏损。据了解,目前中储粮正在研究拍卖上一年收购的临储玉米,让不少企业既喜且忧。刘军认为,中储粮的拍卖,对于缓解企业原料压力,抑制玉米价格上涨势头有一定作用,但拍卖价格目前还不明朗,预计到厂价在1650元/吨左右。“国家保护农民利益,玉米价格肯定下不来了,明年如果继续今年这种状况,整个行业都有可能崩盘。”

  成本上升带来的后遗症不得不防

  吉林省粮食问题专家冯吉龙认为,几年来吉林玉米加工行业的发展保护了粮农利益,已经不是一个纯市场的产业,某种角度看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国家应积极扶持吉林玉米加工行业,加大对企业融资、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全方位的扶持。

  由于我国玉米产量下降,季节性消费旺季来临,这对玉米后市价格起到支撑作用,国内玉米价格中长期仍有继续上行的空间,优质玉米的价格涨幅可能更大,用粮企业眼下不断加大对好粮的采购力度,确保库存水平的安全。但成本上升所带来的后遗症却不得不防。

  多位粮食部门干部表示,目前,真正能解燃眉之急的是中储粮、地储粮的拍卖,但这个拍卖必须向加工企业倾斜,绝不能再让南方企业以政府补贴优势抢走,同时在拍卖价格上,建议有关部门综合考虑加工企业现实情况,给企业留出一定利润空间,维持企业继续发展的能力。

  吉林省粮食问题专家、前任吉林粮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吉龙认为,粮食加工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不断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作为一个新兴的黄金产业,政府有关部门对玉米加工行业的发展应该有一个整体规划,而不是目前这样出了问题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利于产业长远健康发展。(记者 齐海山 王晓明)

  暴雪致农时延后“大粮仓”面临考验

  今年以来,被誉为我国北方“大粮仓”的黑龙江省各地连续遭受大到暴雪等极端天气的袭击,尤其部分地区刚刚遭遇近50年来的最大一场降雪,农时已被大大延误,预计春播时间将延后10-15天左右,我国北方“大粮仓”面临严峻考验。

  极端天气 农时延后已成定局

  黑龙江省气象台台长、高级工程师那济海说,今年4月12日至13日降下的大到暴雪是1961年以来黑龙江最大一场降雪过程,这场最厚处达36厘米的降雪进一步延误了农时,加剧了春耕生产的不确定性。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