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债务危机考验欧洲一体化(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希腊债务危机考验欧洲一体化(2)
2010年05月24日 13:50 来源:北京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危机爆发后,欧元区外围国与核心国的差距迅速拉大,外围国的财政状况迅速恶化。过去,这些成员国的主权债务相对德国的 10年期国债的利息差可以忽略不计,但危机使两者间的差距迅速拉大。比如,希腊的国债与德国国债的利息差已升至 274个基点。

  由于欧元区核心国在全球极具竞争力,欧元区又有坚实的对外头寸和稳健的货币,外围成员国便落入了一个陷阱:它们无法利用货币贬值快速形成对外盈余,无法轻易重启私营部门的借贷,也无法维持当前的财政赤字。因此,欧元区外围国面临着一种结构性的衰退,因为它们不得不大量削减财政赤字,而衰退时公共开支无法起到刺激作用只会使衰退恶化及延长。这些国家还可能面临债务膨胀:随着名义价格和工资不断降低,以欧元计价的实际债务负担将会加重,这可能会导致新一轮的违约潮。

  债务危机使当年欧元设计的缺陷凸显。欧元区只有统一的货币及货币政策,却没有统一的政府,其成员国自主地制定各自的财政政策。然而,遇到经济困难时,某些成员国的债券就会成为国际市场上投机的对象。这时候,如果欧元区中的储备大国借些钱给陷入困境的国家,渡过困难就容易些。

  欧元区在创建时没有设计统一的救助机制,如果危机中任凭某个成员国倒下去,债券市场上就可能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欧元区可能瓦解。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索罗斯等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著名炒家们就纷纷表态,欧元可能出不了 20年就不复存在了。这些声音为欧盟的瓦解敲响了警钟,欧盟的领导人们才不得不认真地集中力量来对付金融市场了。

  其实,欧洲一体化发展的目的,除了防止欧洲国家之间再发生战争外,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把欧洲各国的力量集中起来,使欧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一极。创建欧元的政治目的,也是为了不受美元太多的制约,反过来能给美国的行为设定一定的约束。从 1999年诞生至今,欧元在短短11年里迅速成长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国际货币,并一度跃跃欲试要向美元发起挑战。国际金融危机从美国爆发后,美国债券市场上风声鹤唳,国际投资者纷纷撤资,欧元区一度是外国投资者的“最佳选择”。然而,希腊债券危机打破了欧元与美元争雄的美梦。

  美元与欧元的竞争

  根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外汇持仓报告,自2009年12月以来,欧元和英镑期货空头急剧增加。换句话说,沽空欧元及欧洲货币成为美国金融机构最赢利的买卖。这种投资及投机活动一方面反映出美国金融机构的嗜血本性,另一方面难道没有反映出美欧之间在争夺新鲜国际资本上的较量吗?在金融危机中,谁能获得更多的新鲜资本,谁存活的几率就更大一些。如果欧元区可能爆发债券违约的危机,那国际投资者还敢继续投资欧元吗?而如果不投资欧元,到哪儿投资才会更加安全呢?细心的读者只要多问几个问题,自己就会得出答案。

  令人不解的是,欧元在一定程度上的贬值却对欧元区经济复苏和出口有利。因而人们看到欧盟表现出对希腊的支持,却没有资金到位。这是否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人愿意看到欧元的下跌呢?一些专家甚至认为,对于欧元区来说, 1欧元兑换1美元是最为理想的汇率。目前这场针对欧元和希腊的“金融战”并没有结束。但令人不解的地方越来越多。金融市场的不透明和所谓“金融创新”所推出来的种种令人难以理解的“打包”方式,都使市场和公众越来越莫名其妙。最令人吃惊的是,高盛和其他在欧洲主权国家进行类似投资活动的华尔街大亨们都是在目前法律规定许可的情况下公然进行的。从根本上来说,高盛在希腊的行为,就是合法地吞噬公共财富。现在人们怀疑葡萄牙可能也处于类似的处境之中。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那么可以肯定,来自美国华尔街的攻击不仅仍会继续,而且会变本加厉。

  欧盟国家领导人现在还在为如何拯救希腊而操心,担心的是如何在拯救一个成员国于债务危机之中时,不让其他的国家也效仿。其实,欧元区债务危机暴露出的是欧洲一体化的危机,是欧盟各成员国为了统一的目标能否做出更大牺牲的问题。法国的政治家们提出,危机是促使欧盟国家进一步加强一体化的机会,欧元区国家应该借机组成某种“统一”的经济政府来对付财政危机等问题。而德国却担心这会使自己承担更多的责任,便提出要组建一个欧洲货币基金来对付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无论如何,只有当欧盟国家的领导人意识到,如何对付欧元区的危机关系到欧盟自身存亡时,他们才会想办法继续推进欧洲的一体化,才能找到对付这些威胁的有效办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丁一凡)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