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2008年中国经济:不是拐点,也在偏高

2008年01月22日 05:34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发表评论

  ●2007年中国经济的各项经济指标均显示出,目前中国经济已处于本轮经济周期高点

  ●是否会出现生产能力的普遍过剩,关键要看整个经济能否平稳地由投资品生产转向最终消费品生产

  ●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汽车和住房消费成本不断上升,包括油价上涨、停车费用增加、房价上涨等,汽车和住房消费已出现了增长幅度下降的情况。初步判断,从增量上看,本轮消费周期已处于高位,继续向上的可能性在减小

  ●受次贷危机打击,2007年下半年起,世界主要经济体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经济走软的迹象,未来两年国际经济环境将有所恶化,并可能成为中国国内经济周期向下的诱因

  综合开发研究院银湖宏观经济论坛课题组

  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继续运行在高速增长的通道上。全年GDP增长率预计将达到11.5%,比2006年上升约0.6~0.8个百分点。自2002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新的经济增长周期,到2007年已经运行了6年,至今还没有明显的经济增长大幅放缓、掉头向下的迹象。

  而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及对2008年的预测,应该从经济周期的阶段位置方面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预测未来可能的运行方向。

  1经济周期——中国经济已处于高点

  自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改革开放以后的第5个经济增长周期。如果我们将改革开放29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9.7%作为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率或潜在增长率,那么可以认为,2000年到2002年是本轮经济周期的复苏期,即经济从谷底恢复到长期增长趋势线的水平;2003年到2007年是本轮经济周期的繁荣期,即经济处在长期增长趋势线之上运行。

  以此计算,当前中国经济已经历了持续5年的经济增长的繁荣期,这可能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经历的最长一次繁荣期和经济增长上升周期。

  2007年中国经济的各项经济指标均显示出,目前中国经济已经处于本轮经济周期的高点。一是经济增长率创12年以来的新高;二是企业利润大幅上升,工资大幅提高;三是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屡创新高;四是货币供应和信贷规模不断突破央行设定的控制线,银行系统信用扩张的冲动强烈。

  另外,与工业相比,周期性波动较小的第三产业占比下降,也使整个经济更具有古典经济周期的特征。与现代经济周期相比,古典经济周期波动的振幅更大。

  2投资周期——普遍产能过剩风险加大

  经济周期的形成与投资周期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基本机理是:在经济复苏阶段,企业对未来的预期转为向好,刺激投资需求,投资增长带动经济增长;经过一段时间,投资将转为产能,进入产能释放期,整体经济进入繁荣阶段;在经济繁荣阶段,如果前期投资需求是不正确信号引发的,或企业的预测错误因各种原因未能得到及时纠正,企业就会出现系统性的跨期计算的错误,并导致生产能力的普遍过剩。

  是否会出现生产能力的普遍过剩,关键要看整个经济能否平稳地由投资品生产转向最终消费品生产。如果大量的生产能力被“淤积”在延长的迂回生产过程中,不能成功地转化为最终消费品生产能力,生产能力过剩将不可避免;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将导致企业利润下降,企业对未来的预期转为向淡,投资需求下降,经济将从高峰掉头向下,进入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

  本轮经济周期启动的关键因素正是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自2001年开始,投资增长开始加速,到2003年以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持续保持在25%以上的高位(除2006年投资增长略有回调外),大约高出名义GDP增长率10个百分点。

  由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了土地价格上涨和二手设备交易因素,所以,全社会固定资产要小于实际固定资产形成的增长率,而对经济增长有直接拉动作用的是固定资产形成。

  2000年到2004年为固定资产形成的增长率的快速上升期,从2000年的10.9%迅速上升到2003年的22.6%,资本形成对当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3.7%。2004年以后固定资产形成增长率开始下滑,到2006年下降到16.6%,资本形成对当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下降到41.3%,估计2007年固定资产形成增长率大体上仍维持在上年的水平,对当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会继续下降。

  以上事实证明,2000年~2003年的经济周期的复苏阶段,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投资需求的快速扩张。与经济繁荣阶段相对应,2004年到目前阶段,中国经济已进入产能释放期,经济高速增长,最终消费需求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力量。2006年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由2003年的35.3%上升到39.2%,估计2007年将在40%以上,并很可能超过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无论如何,目前中国经济已经面临着前期的投资所形成的产能能否平稳转化为最终消费生产的问题,因跨期协调错误所引起的普遍生产能力过剩的风险在不断地加大。

  3消费周期——需求走软或促经济下行

  本轮经济周期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以住房、汽车消费为主导的消费周期与经济增长周期重合。

  引发消费周期的主要动力是消费升级。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消费周期。第一次消费周期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家用电器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的迅速普及,导致了消费膨胀,并引起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第二次消费周期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这一次消费升级是手机和电脑的普及引发的,由于该次消费周期发生在经济增长的低谷期,没有引起经济波动。本轮消费周期是第三次消费周期,其启动始于本世纪初,主要表现是汽车消费和住房消费成为消费增长的主力。与前两次消费周期相比,汽车消费和住房消费对人们的消费方式的影响更为深远,对相关产业拉动力更强,特别是对原材料、机械制造、电子设备等大行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同时也推动了城市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本次消费周期的启动成为支持整体经济从周期性底谷走向繁荣的重要引擎。

  国际经验表明,汽车消费和住房消费大众化对经济的拉动力不仅强,而且更为持久。美国在上世纪20年代,在汽车消费和住房消费大众化的推动下,经历了近10年的经济繁荣。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汽车消费迅速大范围普及,成为当时支持日本经济强劲增长的重要动力。

  中国汽车消费和住房消费大众化目前已经经历了约7个年头,2000年~2007年,轿车销售量年均增长近30%,住房销售量年均增长近20%,出现爆发式的增长。问题是,这种增长势头是否可以继续保持下去。

  根据一般的经验,汽车和住房的消费主体是中高收入人群,其中中等收入的人群是总购买力最强的人群。但是,中国目前收入分配不均等的情况比较严重。各种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尚未形成作为社会购买力主要力量的庞大的中产阶层群体。

  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汽车和住房消费成本不断上升,包括油价上涨、停车费用增加、房价上涨等,汽车和住房消费已出现了增长幅度下降的情况。初步判断,从增量上看,本轮消费周期已处于高位,继续向上的可能性在减小。

  另外,与一般消费品需求相比,汽车和住房消费需求周期性波动更强,特别是住房消费需求极为不稳定。目前在一些热点城市已经出现了住房市场需求走软现象,因此,本轮消费周期既是启动本轮经济周期的重要力量,也可能成为促使本轮经济周期向下运行的重要因素。

  4货币信用周期——政策将延缓经济衰退

  货币信用周期与经济周期的联系机理是,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货币信用扩张对经济增长是正向的加速度力量,在经济周期下降阶段,货币信用收缩对经济衰退是负向的加速度力量。因此,货币信用周期往往会加大经济周期波动的幅度。

  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在改善银行系统的资产质量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这包括1998年财政部发行2700亿国债用于补充四大商业银行资本金;1999年组建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和处置1.4万亿四大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的不良资产。通过这些措施,银行系统的资产质量大大提高。在扩大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的带动下,银行系统的信用扩张机制开始启动,并进入了货币信用周期的扩张阶段。

  2000年,代表社会信用总量的M2增长率仅为10%,其后M2的增长不断加快,到2005年提高到21.1%,近两年M2增长有所放缓,但仍然在高位运行。本轮货币信用扩张周期与中国金融系统的质量改善有很大的关系。

  现代货币数量理论提出,实际货币余额的增长应该与实际经济增长有一个稳定的关系。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长期超过实体经济的增长。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中国经济实际上长期处于货币信用扩张状态。这种现象与中国经济的货币化进程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近些年来,经济的货币化因素有所弱化,超经济规模的货币供给越来越不能被实体经济所吸收。

  从信用扩张周期阶段分析,2002年以前银行信用扩张更多是被动的。宏观调控当局为防止出现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相应地采取了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银行信用扩张是与政府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相配合的。其具体表现是,大量新增的货币资金流向了国债项目和其他政府项目。

  2002年以后,银行系统的信用扩张更多是主动的。在这一阶段,在经济景气的预期下,银行自主信用扩张的动力大大增强,大量信贷资金流向热点行业如房地产行业、基础设施行业和原材料行业。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运行,以2004年10月央行第一次上调利率为标志,央行就已经开始了其“逆周期”的调控操作。

  虽然近一年来,央行对货币信用总量的控制力度越来越大,但种种迹象表明,目前中国已进入货币信用周期的高位,其主要表现是代表当期社会总需求M1增长迅速,信贷规模扩大、货币流动性提高,大量“呆滞”的货币正在转为“积极”货币,从银行系统中释放出来,推动总需求的扩张。

  由于央行在经济出现过热之前就提前实施了“逆周期”的操作,而且货币从紧的力度在不断地加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内在的货币信用顺周期的效应,减弱了经济波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延缓经济从繁荣转为衰退的进程。这种效应在2008年将会得到进一步强化。

  5价格周期——总需求扩张会导致调整?

  价格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比较复杂。一般来说,由于价格粘性的因素,价格调整对总需求变化的调整是滞后的,价格调整一般发生在经济高涨阶段或经济谷底阶段。

  但是过去经验和国际经验证明,当总需求扩张或收缩超过社会生产可能性边界一定幅度后,价格调整的发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进入2007年以来,以CPI为表征的价格总水平持续走高。从现象上看,价格周期开始对经济周期有所反应了。然而,导致本轮价格周期启动的原因,有需求因素,但供给因素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供给因素的变化是否会导致普遍的通货膨胀,主要看两个因素:一是供给面的变化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二是价格上涨是否会传递至劳动力市场,引起工资的上涨。

  有关研究显示,本次出现的农产品供给不足并不是局部现象,而是全球性的。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必然要传递到中国国内市场。另外,一旦“价格上涨——工资上涨——价格再上涨”螺旋上升的机制形成,通货膨胀将不可避免。可以判断,目前已经出现了工资——价格螺旋上升的迹象。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均工资同比上涨了18.8%。工资总水平的上涨率已经超过GDP的名义增长率,两者之差为2.6个百分点。

  除了短期周期性因素外,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的工资上涨,可能与劳动力长期供求因素的变化有很大关系。近两年,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出现的“民工荒”,可能预示着通常所说的“刘易斯拐点”已经来临。

  影响价格总水平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货币因素。中国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长期超过实体经济的增长,货币总量累积规模为名义经济总量的1.63倍。这就表明中国具有随时发生通货膨胀的货币基础。2007年,代表当前总需求的M1增长大大超过了GDP名义增长率,这预示着通货膨胀有可能成为现实。

  6全球经济周期——或成向下导火索

  本轮全球经济周期基本上是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周期同步的。2003年美国经济率先走出谷底,并带动日本和欧盟经济回暖,全球经济进入了温和上升的经济周期。这种向好的国际经济环境为中国产品的出口打开了市场,形成了内需启动、外需助燃的局面。

  外需的拉动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也使中国经济的外向程度大大提高。2003年贸易顺差额占GDP的比重为1.5%,2007年估计将上升到7.8%。中国经济对外需的依存度大大提高。

  贸易顺差是从总需求构成来看经济依存度的,但是如果看整体经济对外部经济体的依存度,重点要看出口总规模在整个经济总量中的比重。2003年,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为27%,2007年估计将上升到38%。

  大量的实际观察表明,中国沿海的许多企业主要面向国际市场,其生产是国际分工的一个链条,很难转向国内市场。如果出口总规模下降,对许多外向型企业的打击将是致命的。

  经济外向程度的提高使国内经济周期与全球的经济周期趋于同步,也增加了中国经济来自外部的运行风险。受次贷危机的打击,2007年下半年起,世界主要经济体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经济走软的迹象,国际主要机构纷纷下调对2008年的经济增长预测。因此,未来两年国际经济环境将有所恶化,并可能成为中国国内经济周期向下的诱因。

  另外,目前美国所采取的美元贬值政策,具有输出紧缩的效果,这对采取人民币汇率升值政策的中国造成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7预测2008年中国经济

  ——按照经济周期自身的运行规律,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继续向上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小,向下的可能性在增大。当前中国经济正在一个十分敏感的区域内运行,即使没有到达经济周期的拐点,也是处于经济周期的高位。经济过热和经济过冷的风险同时存在。

  ——投资需求拉动作用在减弱,产能释放所引起的生产过剩的风险在增大,并导致经济从繁荣走向衰退。其诱发因素可能是:一是外部需求突然放缓;二是房地产市场急速下滑。

  ——通货膨胀仍会持续,但主要受供给面的影响,并不能表明经济出现需求过热。劳动力市场价格将成为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但受汇率和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国内价格上涨幅度不会太高。适度通货膨胀对维持经济繁荣是有利的。

  ——由于经济周期的惯性还存在,而且央行“预调控”也部分化解了导致经济过热的因素,再考虑到2008年是政府换届的第一年,还有奥运因素,所以,虽然经济运行本身有向下运行的动力,但调整的幅度不会太大,在不发生大的外部冲击的条件下,目前出现的繁荣有可能会维持一段时间。

  ——2008年中国经济仍将维持在10.5%以上的增长速度,比2007年略有下降;通货膨胀率估计在5%~6%,比2007年略有提高。

  (执笔人:综合开发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宪法)

  

编辑:邱观史】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每日关注>>更多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图片库服务】-【资源合作】-【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