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信心是个啥魔方?专家解析金融危机背后心理机制

2008年11月28日 12:44 来源:人民论坛 发表评论

  对经济和金融领域的研究,不能忽略对人性的研究,不能忽略对经济心理和行为的研究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我国的金融资产和实体经济都受到冲击,市场的信心面临挑战。

  金融危机的形成和发生自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内涵,心理动力是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经济活动也不例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危机实际上是信心危机。那么影响信心的有哪些因素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经济心理阈限及风险偏好反转是信心危机引发的重要因素

  人类的经济行为均是由“主观的”外部刺激与自己的内部冲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心理阈限则是研究人们对经济变量变化时人们心理感受性的变化程度。经济心理学研究表明,经济变量变化与人们心理感受上的变化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如在投资市场中,资产价格变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引起心理上的变化;在消费活动中,商品价格的上涨或下跌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引起人们购买愿望的改变等。

  经济心理阈限是人们经济行为改变的真正原因,而不是价格。当美国的次级房贷等金融资产价格的上涨达到了某个关键心理阈限时,人们的风险偏好开始发生反转,从愿意承担风险以获取高额回报转向厌恶风险,从而引发了危机。而当风险资产的价格每下跌一个额度时,均会引发更多的投资机构和个体投资者出现偏好反转,使他们试图卖出该风险资产,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卖出行为本身压低了价格,进一步导致新一轮的卖出行为。

  人类认知活动的局限性使危机愈演愈烈

  人类的认知活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世界的,人们对现实的认知带有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往往是自利性的,如过高估计对自己有利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过低估计对自己不利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在风险投资市场,由于资产价格未来的走势有不确定性,所以,当金融资产价格上涨时,投资者往往对自己所持有的风险资产的价值产生过高的估计,在认知水平上,经常会有选择地加工市场各种有利于自己的信息,而对不利于自己资产的信息视而不见,这种乐观主义倾向使得他们在危机开始时,过低估计危机的严重后果。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乐观主义倾向,使投资者不能及时回避市场风险,而是在资产价格下跌的途中不断卖出。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行为结果的反馈同样会影响行为。当危机开始发生时,下跌导致更多的投资者去卖出,而不是买入,从而产生恐慌的情绪状态,恐慌的情绪和卖出结果的反馈又进一步加强了市场价格的下跌。危机扩散之后,投资者普遍产生了更加悲观失望的情绪。投资者的情绪从悲观失望到过度乐观,再从过度乐观到极度悲观的循环周期,与价格涨跌的循环周期相一致。

  媒体报道在危机过程中对人的情绪的影响作用

  事实上,绝大多数国人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具体运行情况,并不是特别清楚,对于各种经济数据究竟意味着什么,也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们只是从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来了解国家的经济运行状况。如果从前他们去超市买食品,只需花100元就可以维持一个星期;而现在为了支撑一周的食品消费得花200元,他们就会认为物价涨得过快了,通货膨胀太高了,而不管实际CPI是多少,或是CPI是如何构成的。而这种对通胀的担忧会影响人们对国家实际经济现状的知觉,改变人们对未来经济前景的预期,从而改变当前的消费行为、投资行为和储蓄行为。

  媒体长时间对能引起人们负性情绪体验的事件的报道,如对其他国家股灾、金融危机、某某世界最大投资银行的破产、某某私营企业老板由于负债累累而自杀身亡等长时间的负面报导,会引发大众悲观的、消极的情绪体验,这些情绪体验会泛化成一种消极悲观并且持久的心境,进一步导致公众对未来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从而造成投资领域、消费领域的有效需求不足。西方有研究表明,长时间暴露于灾难报导的情境中,会造成实际的心理损伤以及脑组织病变,使人们的悲观情绪难以在短期内得以消除。

  主流思维方式的影响

  历史文化的差别形成了中西方主流思维方式的差别,西方社会以逻辑的、演绎的思维方式为主流,而东方则是统合的、辩证的思维方式为主流。

  西方逻辑演绎的思维方式及经济学对效用最大化的追求,造成了西方金融系统中将金融衍生工具的利用推向极端,而忽视了其负面效果带来连锁反应的可能性。保证金交易、抵押品证券化等手段和工具,使人们过于看重其巨大的盈利效应,而将风险控制转移给其他金融机构。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在“塞翁失马”的故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也能变成坏事,是每位中国小学生都接受的生活信念,在这种思维方式之下,中国人对事物的整体把握能力较强,对事物的正反两方面的理解和接受较快。因而,有利的方面是能够“居安思危”,避免经济出现较大波动,不利的方面则是资本的利用效率较低。

  金融体制的脆弱源于人性的脆弱,资本“唯利是图”的本质,恰恰是人性中贪欲的反映。无论金融体制怎样完善,人性中的贪欲总是能找到破解它的办法。因而,对经济和金融领域的研究,不能忽略对人性的研究,不能忽略对经济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忽视了对人性和心理活动的理解,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只能与现实的经济生活越来越远。(翁学东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

编辑:杨威】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