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专家:高额财政赤字首重监管“硬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社科院专家:高额财政赤字首重监管“硬化”
2009年02月24日 09:41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据报道,在财政部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的2009年预算报告中,中央财政赤字达9500亿元,引起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也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最高额度的财政赤字。

  我们知道,设定赤字预算意味着财政政策的扩张,这也是各国政府在经济低迷时期经常采用的反周期策略。从根本上看,9500亿赤字的推出,表明近年来的稳健财政政策,已经全面转向扩张性财政政策。

  在9500亿赤字的背后,还有几方面问题值得我们充分关注。

  首先,9500亿赤字中包括了2000亿的中央代发地方债券,这背后蕴含了重大的财政改革尝试。众所周知,对于地方政府发债一直存在争议,而在扩大内需凸显地方政府财力紧迫时,中央代发成为一种过渡性的尝试。从财政赤字角度看,1994年以来我国一直统计“软赤字”,即政府债务收支不纳入赤字计算。这样,与以前中央国债转贷给地方相比,本次中央代发地方债券虽然形式上类似,但其纳入中央赤字计算,既意味着约束和监管的“硬化”,也表明是中央“代管”地方政府赤字,这也是突破现有制度限制的一种创新。

  当然,在如此大规模的赤字安排背后,不容忽视的是财政效率问题。例如,去年1月到11月全国财政盈余万亿以上,到12月底则变为收不抵支1110亿元,这表明仅在1个月时间里,各级政府出现了“大干快上”、“突击花钱”情况。这种过于急剧的预算扩张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够迅速贯彻政府刺激内需的意图,同样也可能产生无效和低效的资金运用。因此,在面对今年膨胀的预算资源时,政府不仅要保障把钱尽快“花出去”,而且要努力“花得最好”。

  还有就是,9500亿赤字也表明今年财政支出将大幅增长,其中必须处理好投资和消费、消费内部结构的关系。可以预见,大部分新增财政资金将用于建设投资领域,然而同时要注意到,最终消费率的不断降低,始终是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1978年以来,最终消费率最高在1981年达67.1%,但近年来大多在60%以下。2007年以来消费对GDP的贡献不断提高,本次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要尽可能不损害这一良性变化。同样,政府消费率的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会挤占私人消费,这就要求政府购买性支出也要避免“大手大脚”。

  再就是通过中央银行账户可以看到,近年来“政府存款”余额在不断增加,除去财政体制改革和季节性因素外,可以解释为两方面原因,一是财政收入增长过快,二是财政支出没有花出去。这些都具有“紧缩性含义”。这样就会让扩张性政策执行的效果打折扣,而政策目标特征也会令人感觉含糊。就去年来看,政府存款余额即使在大幅下降的12月底,也有近1.7万亿元,理论上说,如果不断优化国库现金管理,并加强财政政策公开化、透明化,积极配合人大、政协和社会的监督,政府可以通过更少的赤字安排来达到预期目标。由此,财政资金不仅要“能借能花”,而且应“花得巧妙”、“用得精细”。(杨涛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