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发行消费券利大于弊——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中国青年报:发行消费券利大于弊
2009年03月02日 07:1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09年3月1日,杭州旅游消费券在上海首发。上海市民在杭州银行上海分行营业部前排长队等候领取消费券。据了解,3月15日前杭州将向上海市民发放13.5万份总面值达到900万的“杭州旅游消费券”(不包括网上申领数量)据悉杭州银行上海分行、上海旅游集散中心、上海市旅游协会等七家部门单位接受杭州消费券的委托发放。另外杭州银行启动发放的西湖休闲贷记卡除了有金融服务功能外持有此卡可以免费或折扣价格游览沪杭两地的名胜古迹,参与不定期推出的特惠旅游活动,成为了旅游消费券以外的长效旅游优惠凭证。 中新社发 海牛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我为什么支持发行消费券呢?这是因为——

  第一,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症结在于消费需求不足。我国的消费率长期徘徊在60%上下,最低年份的2004年仅为53.6%,大大低于70%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在2002年以来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消费率全都处于60%以下,而且创下了1998年以来的最低点。在消费率逐年走低的同时,投资率却连年攀升。我国的投资率大多数在40%左右,而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大国的投资率一般为20%~30%,消费率一般为70%~80%。消费与投资增长不协调,消费率偏低,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容易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导致商品供求失衡。因此,从振兴消费的角度考虑,发行消费券可以带动国内消费。

  第二,目前消费不足的核心症结在于,一部分中低收入人群无力消费,尤其是广大的农民消费需求不足。占人口比重70%的农村消费并没有启动。因为占人口比重70%的农村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例不到30%,城乡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差距在3倍以上。农民没有钱消费,截至2007年统计,农村居民家庭平均人均纯收入4140元/年,消费支出3224元/年,很难带动农村的消费。所以,对这些低收入人群发放消费券,对带动消费的刺激作用比较明显,从目前各地反馈的情况来看,消费券带动消费的倍数在2倍以上。

  第三,扩大我国消费内需,面临如何跨越消费差异鸿沟。如果笼统地讨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那么,很难把国内消费需求问题解决透彻,这是因为:

  ★我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东部、中部与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决定了这些地区之间的消费差异。目前,我们初步测算,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与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总额差距在1.4~1.5倍之间,而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与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总额差距在1.6~1.9倍之间。所以,国家一旦出台扩大内需具体的政策,往往会顾此失彼、彼此矛盾,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好,唯有通过消费券的方式,可以让消费者自由决定自己的选择,才能有效地拉动市场。

  ★我国不同阶层的消费差异日益明显。无论是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十个阶层划分,还是按照人们生活中对阶层的理解,不同阶层之间的消费差异已经十分明显。这种消费差异显然与收入紧密相关。中国大陆150万个家庭占有全国财富的70%,而在发达国家,一般情况下是5%的家庭占有50%~60%的财富,中国已经成为财富最为高度集中的国家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百万富翁家庭的数量已经达到720万户,他们掌握的财富占全球财富总量的28.6%。中国共有管理资产额超过百万美元的家庭25万户,列全球第六位。而中国的金融资产分布极不平等,按照最新的调查数据,最高收入组占有的金融资产为66.4%,最低收入组只占1.3%,二者的比例为51∶1。

  ★不同年龄层的消费差异日益突出,以及即使是同一阶层内不同的消费需求也需要密切关注。“80后”乃至“90后”的崛起,带来的新的消费观念与消费倾向,对中国消费需求市场的走向具有重大的影响。

  ★扩大内需最为直接的途径是发放消费券。众所周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根据国际经济形势的恶化以及我国经济增长出现放缓趋势,明确提出“保持经济稳定”。随后,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之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尽管如此,我们也清晰地看到,虽然2009年元旦和春节消费相对火爆,但是,国内的消费下滑的趋势依然严峻。(荆林波)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