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谈高校毕业生就业出路 支招大学生就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代表委员谈高校毕业生就业出路 支招大学生就业
2009年03月13日 10:1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嘉 宾:蔡 昉(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

  杨 震(人大代表、南京邮电大学校长)

  王超斌(政协委员、河南省工商联副主席)

  扩招就业难不能划等号

  问:据统计,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怎么看大学生就业难与高校扩招的关系?

  蔡昉:在经济陷入低潮时,企业本身就有裁员压力,新增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肯定受到进一步挤压,大学生就业难必然会在这个时候凸显出来。不能把大学扩招与就业难划等号。我国自1999年起的大学扩招有着通盘考虑,即:借此整体提高教育水平,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借助教育发展拉动需求;同时使当时准备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延缓几年再进入,减轻就业压力。这3个目的,总的来说都达到了,1999年正是下岗失业最严重的时候,而扩招后的三四年,从2002年起城镇调查失业率就开始下降,此后一直处于下降过程中,说明这三四年扩招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杨震:我不认为扩招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既有今年特殊的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原因。首先,总量和区域的矛盾引发了就业难,大学生都集中在少数城市、少数行业;其次,有些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太合理,使大学生培养的方向没有完全适应社会需要;此外,大学生就业观念没有改变,有些地方,有些行业,大学生不愿意去。

  多渠道分流大学生就业

  问:有关部门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提出了8项措施,包括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中西部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等。那么,应该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

  王超斌:企业有义务给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岗位,在金融危机面前,企业不仅要不裁员、不减员,同时还要创造机会扩大就业。大学生就业需要全社会关注。可以鼓励他们回农村就业,建设新农村;也可以扩大城市的就业机会。

  杨震:从高校自身的角度来看,首先办学的定位要把握准;其次,学校自己的内功要做好,就像企业一样,要做名牌产品;第三,针对就业的指导要有一些实在措施。比如去年7、8月份。我们校领导在全国十几个省跑了一下,去听取校友们和毕业生用人单位的意见,根据他们的建议,学校反过来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蔡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要有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应对措施。一方面,要引导、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到中西部去;另一方面,长期来讲,国家应扩大招生,但这不一定就是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目前大量农村劳动力平均素质还没有达到初中水平,这就有很大提升空间。据测算,如果把现在的农村青少年从16岁到19岁阶段的在校率再提高,那么则有数百万的人暂时不进入劳动市场。在农民工群体中,2000万农民工返乡加上每年新增的六七百万农民工,可以有几百万人回炉上职业学校,接受培训,暂时不进入劳动力市场。这种做法,既解决青年就业难,又发展教育,还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难题。

  建议先就业再慢慢择业

  问:应如何能够促进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蔡昉:过去是计划配置就业,现在是市场配置就业。这次危机使得多数大学生经受了一次就业压力,他们就会调整自己的选择,顺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这是劳动力市场越来越成熟、大学生就业预期越来越合理的一种表现。

  基层和中西部就业虽然现在缺乏吸引力,但从另一方面来看,金融危机之下,区域之间的发展格局会发生变化。沿海地区的一些产业没有竞争力了,中西部反而有一个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需要有很多高素质的劳动力,就业潜力很可观。

  王超斌:在发达国家,管家的工作都是大学生干,并不存在身份降低的问题。这个家庭或者这个公司高官人员的管家,他们的地位是很高的。咱们国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就认为这是佣人、下人,这个观念要改变。大学生也要转变观念,树立平等意识,规划人生要切合实际。

  杨震:就高校而言,对学生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尽早启动就业教育。就现今形势而言,建议毕业生先就业,再慢慢择业,眼界宽一些,范围广一些。

  自主创业需加强指导扶持

  问: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您怎么看待大学生创业之路?

  蔡昉:不要认为创业就是创造企业,非得手下有雇员,其实给自己找条出路、创造岗位也是创业。

  杨震:对于有条件、有能力的大学生而言,创业是可以考虑的一个途径。我认为,创业是分层次,有大有小,可以开始从小的做起,要善于发现社会中的机遇。对于一些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光靠单打独斗不行,最好能和同学结合起来,形成团体合力,困难就小一些。

  考虑到我国大学生创业素养不高的实际状况,学校或有关机构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指导也很重要。 (主持人:记者张意轩 赵晓霞)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