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不必过度担心通缩风险——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经济学家:不必过度担心通缩风险
2009年03月24日 09:1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运用财政政策促进产业振兴

  ●中国经济开始出现复苏迹象

  ●信贷增长制造业指数已升温

  ●应该消除悲观预期树立信心

  2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总水平同比下降1.6%。这是我国CPI6年来首度出现负增长。另外,工业品出厂价格也同比下降4.5%。尽管造成中国当前物价水平连续下滑的原因,主要是还在不断恶化的世界经济萎缩状况,但从这组数据中人们还是很自然地担心:中国价格下滑的走势是不是还会继续?今后有没有进入通缩状态的风险?该用何种手段来克服当前通缩的压力?

  其实,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我们大可不必杞人忧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已经让中国经济开始出现复苏迹象,至少银行的信贷增长和制造业指数都在升温回调,这是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进入流动性恐慌阶段以后,中国独家出现的流动性开始良性运转的状况。所以,没有必要过分担心通缩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冲击。

  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毕竟中国经济的发展动力在过去30年中主要是依靠外部市场,欧美经济正在走向硬着陆,这给中国经济的复苏确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在这个时候大多数人形成了通缩的预期,也就是说,不少人认为中国的物价体系会伴随世界价格水准下探的趋势而不断恶化,那么,在这种悲观预期的指导下,人们就会对未来自己的收入和就业机会失去信心,而开始靠自己当前更为节约的方式来度过“寒冬”,这样,就会在今天最需要内需复苏的时候却让市场的需求变得越来越低迷,而企业的利润也因此变得越来越糟糕。另一方面,企业如果产生通缩的预期,也一样会给经济复苏造成障碍——收缩生产、大量裁员、债务偿还率下降,结果就真的会造成经济下滑,失业严重的通缩后果。

  我们要消除悲观的预期,一方面要通过专家解读分析和媒体客观及时宣传,帮助人们增强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措施尽快改变经济现状,这就需要政府发挥积极有效的干预作用。政府干预不是为了替代市场的功能,干预是为了恢复市场复苏的价格环境和创造市场固有的推动经济发展的活力。当目前市场失去了流动性,失去了正常的创造财富的造血功能的时候,只有靠政府不懈地注入资金,推动投资和消费,以此来渐渐恢复泡沫经济崩溃所造成的价格严重破坏的局面。在流动性恐慌阶段,仅仅期待生命垂危的市场来发挥力挽狂澜的作用,简直是异想天开。只有当政府“输血”的努力换来了良好的价格和制度环境,市场的“造血”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不可否认,今天中国政府迅猛的应对对策和财政货币上的大量的投入,可能从宏观层面上增加了未来通胀的风险,但是,只要我们能够铲除制约内需复苏的制度性障碍和降低社会保障体系运营的成本,那么,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的消化会让我们迎来经济软着陆的可喜局面。通缩的压力就会大大降低,从而也能保证中国经济自主创新的努力能够有效地展开。如果现在政府政策的力度和作用不到位,半途而废,那么,不仅今后通缩的预期会不断加强,而且,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模式转变所付出的代价会越来越大。甚至我们前半段的努力会前功尽弃,真的造成比通缩更为严重的“滞胀”状态(产能过剩加上通货膨胀)。

  所以,不能因为未来有通胀的风险就懈怠政府救市的努力。当然,我们期待能够有的放矢地把钱用到刀刃上,消化欧美市场萎缩给我们带来的产能过剩的压力,那么,未来通胀的可能性和调控成本就会变得越来越小。而且,中国会最早走出这场危机的困扰,并且因为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使我们为之付出的代价非常有限。(孙立坚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