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APP

中新视频

中新网

【东西问】王石:中外民间交流何以是“打开气孔”?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09日 19: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版权声明:中新视频版权属中新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的使用行为,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解说】近年来,人类生活因经济、科技和信息化的飞速进步而走向全球化,但仍保留着民族、地域等鲜明特色,离不开自身固有的文化传统。应如何在各自“文化认同”中求同存异?不同文化的接触融合如何产生新的多样性?民间交流为何被认为像“打开气孔”一样促进了人文相亲?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文化学者王石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

  【字幕】如何理解全球化不同领域的正反走向,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

  【同期】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文化学者 王石

  记得2004年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文化论坛,邀请了70多个科技界、教育界、文学界、艺术界名家,现在看起来当时那一波文化认同,是向内认同的。也是那一次论坛的时候,当时许倬云和何兹全先生两位都是大历史学家,两位讲了同样的话,人类的文化和人类的组织一样,从原始社会时期的家族社会等等,它的范围和组织规模越来越大,因此它的文化越来越广。也就是说在这个趋势下,文化走向相互的融合也是不可避免的,只是这个过程可能要经历一个磕磕碰碰、纠缠不休、互相排斥,然后又到融合,得经历这个过程。

  【字幕】如何从中华传统文化角度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期】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文化学者 王石

  天下大同是中国自古就有的一种理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来以后,我觉得有两点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是追求本国利益时,要适当注意到他国的合理关切。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是这个意思。二也是特别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把竞争的最高原则定为共同受益,合作共赢,提出了反对零和思维,而不是某一个国家的利益,共同利益是最高原则。这两条我认为是共同体里边最闪光的两个思想。有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后,全球化就有了一道曙光,甚至说有了一种理想,人类不仅仅是竞争的,也是合作的。

  【字幕】在民间交流过程中,有什么感动您的事情或细节可以分享?

  【同期】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文化学者 王石

  今年正好是文促会创立30周年,文促会创立以后的第一个活动, 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评选了20世纪最重要的中国人的创作,评选出100多首所有的音乐形式。我们音乐学院有一个老师教授叫夏知秋,夏先生写过一首歌叫《歌八百壮士》,歌颂当时上海四行仓库谢晋元团八百壮士,那首歌还有一句歌词叫中国不会亡。这时候夏先生已经快要去世了,所以他跟他的夫人说,他说你要替我去参加颁奖,你要替我把奖状拿回来,然后放在我的骨灰盒上。它不是纯粹为了一个音乐,是开启了世界华人的一个文化空间,中华民族有一种共同的文化认同在里面。

  记者 应妮 王世博 北京报道

责任编辑:【罗攀】

特别推荐

视频排行榜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