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魅力:生动逼真表现出中国人的心理(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红楼梦》的魅力:生动逼真表现出中国人的心理(2)

2010年06月30日 13:13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红楼梦》最吸引人的魅力在于:它全景式地描摹了中国十八世纪的社会生活,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中获得自己的心得体会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第一回中题了这样一首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位伟大的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就担心我们读不懂他的作品,不能和他作心灵上的沟通。事实也确实如此,自《红楼梦》问世以后,关于作品的主题思想的争论一直不断,我曾经归纳过,有36种之多。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是大家的解读方法出了问题。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追索作者创作的指导思想呢?为什么认定《红楼梦》只有一种思想呢?文艺理论告诉我们:当作家高度地尊重生活,完全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来进行描述时,那么生活本身是怎样的丰富多彩,作品也会怎样丰富多彩,即使作者的创作指导思想是十分明确而单一的,也不会减少作品思想内容的丰富性,这就是所谓的“作品的形象大于思想”。

  鲁迅眼中的《红楼梦》 鲁迅先生对《红楼梦》思想内容的丰富性作过深刻而通俗的阐述,他在《〈绛洞花主〉小引》中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鲁迅在这里讥讽和批评了经学家、道学家、流言家们不顾小说内容的事实,胡乱地猜测。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他告知人们,《红楼梦》的思想决不是单一的,会“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每个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社会阅历、人生道路、审美趣味等,从一个或几个角度来提出自己对《红楼梦》思想的看法,只要你依据着小说本身,而不是撇开小说去臆想,言之又成理,都应该是小说《红楼梦》的思想。

  王国维眼中的《红楼梦》 当一个人所生活的家庭或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故,从荣华富贵破落到衣食无着的窘境,再看《红楼梦》,就会对《好了歌》产生强烈的共鸣,《好了歌》就是《红楼梦》的主要思想: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姣妻忘不了;夫妻日日说恩情,夫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王国维先生关于《红楼梦》思想的认识大概就是这样来的。1904年,王国维发表了《红楼梦评论》,认为《红楼梦》是悲剧中之悲剧,揭示了人的痛苦来自于永远不能满足的欲望。《红楼梦》不但真正剖析了人生痛苦的真相,还教人以解脱之道。在王国维对《红楼梦》的解读中,隐含了他对人生苦难的体验、对国运衰亡的忧患以及对人民麻木乐天的慨叹。

  胡适眼中的《红楼梦》 善于考证的一些学者在找到了能对应小说中所描写的贾府的人和事之后,便提出了“自传说”,代表人物是建立了“新红学”的胡适与俞平伯等人。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摆列了许多能够经得起推敲的资料,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红楼梦》是一部“将真事隐去”的小说。作者曹雪芹的家庭在南京的织造府,类似于小说所描写的贾府。曹雪芹即是小说开端时那个深自忏悔的“我”,也就是书中甄、贾(真假)两个宝玉的底本。胡适认为,《红楼梦》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它只是老老实实地描写了一个贵族家庭“坐吃山空”从而“树倒猢狲散”的自然趋势,是一部自然主义的杰作。那班猜谜的所谓“红学大家”,不晓得《红楼梦》的真正价值正在于这平淡无奇的自然主义,偏要用尽心思去替《红楼梦》加上一层极不自然的解释。

  毛泽东眼中的《红楼梦》 接受过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读者对《红楼梦》思想的认识又不同了,我们可以将这一派的观点命名为马克思主义红学观,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老人家曾经这样说过:“怎样才能认识封建社会呢?还是要看《红楼梦》啊!那里写贪官污吏,写了皇帝王爷,写了大小地主和平民奴隶。大地主是从小地主里冒出来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看了这本书就懂得了什么是地主阶级,什么是封建社会,就会明白为什么要推翻它。”又说:“把《红楼梦》当作故事来读,是浅层次的,而将其当作历史来读,是深层次的。”毛泽东主席之所以号召全国人民读《红楼梦》,就是因为他把这部小说当成了一部能让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历史教科书。

  ……

  上述关于《红楼梦》的思想,仅是见仁见智观点中的一小部分。这些观点都以小说的内容为依据,而不是捕风捉影的瞎说,因此,都站得住脚,都属于小说的思想。可以这样说,《红楼梦》是一部哲学著作,是一部历史文献,是一本博物志,是关于某一时期的风俗记录。毫不夸张地说,《红楼梦》是中国十八世纪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你可以由此了解到彼时的各个阶层的服饰、饮食、礼仪等日常生活,了解到绘画、演戏、吟咏诗歌等艺术活动,了解到园林建筑、庄稼种植、工艺制作的过程。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