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抗御“物欲症”,驱散瘴疠之气——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审美抗御“物欲症”,驱散瘴疠之气

2010年07月06日 14:24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年来,这样的故事常常见诸报端:有90后女大学生提出,如果黄世仁生活在现代,家庭环境优越,可能是个外表潇洒、很风雅的人,为什么不能嫁给他呢?即便是年纪大一点也不要紧。这与近期“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之类的价值观如出一辙,一时令舆论哗然。

  这样的价值选择使人想到美国的《流行性物欲症》。该书称“物欲症”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社会病,由于人们不断渴望占有更多物质,从而导致心理负担过大、个人债务沉重,并引发强烈的焦虑感。它还会对社会资源造成极大浪费……这是一种在整个社会蔓延的恶性病毒……在全世界每一块大陆上都不难找到这种病毒的身影。”

  白毛女喜儿嫁黄世仁和“宁可坐宝马车里哭”的选择说明,以“物欲症”为特征的价值追求在中国也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人心和谐的精神因素。这与那些成为阶下囚的贪官,还有那些善良而生活在重压之下的房奴、车奴、卡奴,尽管有程度上的差异,但同样属于“物欲症”的牺牲品。

  为什么人们会成为“物欲症”的牺牲品?这当然与人的自然属性有关:在生产力发达的支持下,物质主义给人带来了生活的安逸和快乐,也使人们变得愚蠢而片面,以至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自己所占有的时候,才变得对人有意义,人的丰富的感觉退化为唯一的拥有的感觉。

  这种现象也被称为人文精神的失落,有识之士主张以人文关怀批判物欲主义,他们认为,借助于审美文化的人类自我认识功能,也许可以避免人在物质生活发展过程中的失落和退化。《白毛女》中喜儿宁肯到深山老林中去受苦难,也不愿嫁给黄世仁,除了阶级反抗的意义外,从审美的意义说,其价值就在于表达了人类心灵的伟大:宁死不屈以抗拒邪恶,艰难守望以追求真正的爱情。如果剧中的喜儿嫁给了黄世仁,那么我们就丧失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实际上,《罗密欧与朱丽叶》、《红楼梦》这些经典的价值都在此处。

  实际上,马克思早就看到这一点,他在对比人与动物各自的“生产”时,认为“动物也生产”,“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指出了人的自然属性在长期“人化”过程中形成了人类文化的新质,实现了“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其最高层次与形式就是审美。从文化分化的历史过程来看,艺术是人的精神存在的标志,是人摆脱动物性存在的分界线。艺术作为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天生就具有超越性,如果用功利标准来衡量并指导艺术创作,艺术也就终结了,我们连从《白毛女》引发话题的机会也没有了。

  人们指望以审美文化来克服“物欲症”,而“现代版白毛女”等向我们展示的是,审美本身正在遭受“物欲症”的侵蚀。更有甚者,以“卖点”为唯一追求,把恶心、低俗的东西搬上舞台荧屏,津津乐道于挑逗、偷情、凶杀;还有一些作品频频展示社会的物欲主义风尚,把那些牺牲青春下嫁金钱、不惜累死去追求豪车别墅的行径反复形象化地陈列,也许其中有一点儿轻飘飘的批评,但实际上起着“劝百而讽一”的效果。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审美是超越功利的更高精神境界,支撑着更高等级的文明,在这种文明中,人类活动将不再被工具性的商品价值所困扰。理想虽远,却需要坚守者,尤其在“物欲症”泛滥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多审美理想的坚守者,坚守者越多,“物欲症”患者就越少,物质主义的瘴疠之气也才会被驱散。

  黄力之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