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言环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也谈语言环境

2010年07月08日 14:37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7月7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在一版头条刊发综合报道《汉语言文化环境问题要引起重视》,有关专家认为,汉语中不规范使用字母词,会造成交流不通畅,给读者设置了一道语言的屏障。笔者读后颇有同感。

  文字,可谓人类的一大创举,它把单个生命对自然界的认识,用后来的生命个体能够明白的方式记录下来。随着记录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出版业将这些记录加工复制,承担起了大规模的传承知识的特殊使命。阅读,则是后来的智慧生命站在前人肩膀上,对前人智慧和探索的继续。于是,人——这种高级智慧生命能够把数百亿年前宇宙大爆炸的演化展示出来,能够让夸克在实验室瞬间现形,能够让脱氧核糖核酸技术为人类自身的健康繁衍服务,能够把网络铺到世界各个角落……

  从横向上看,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发现发明和创造,翻译则承担了各个国家和民族沟通的重任。阿拉伯民族之所以能够在中世纪产生灿烂的科学文化成就,在于其大翻译运动,将希腊哲学和科学带到东方,将中国的四大发明带到欧洲,以至我们今天仍把古印度发明的数学数字称作阿拉伯数字。没有规范的翻译,何来今日的世界。可以说,把其他文字翻译成本民族共通的文字,以规范的文字方便公众的阅读,是促进各国各民族科技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环节。

  人为造成的语言屏障,往好里说是翻译不到位的表现。把字母原封不动地搬到出版物上固然省事,但未经翻译的文字怎可以促成科技文化知识的交流,怎可让广大的阅读者理解!人为造成的语言屏障,往坏里说将阻碍民族文明和文化的传承。千百年之后,我们的后人再读这些未经翻译的文字,会对一个个莫名其妙的符号而深感疑惑,又怎么能站在我们的肩膀上延续今天的智慧和知识!

  个体生命可以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进行知识和智慧的记录,但一旦大规模复制——出版,就必须用一个国家或民族共通的文字,只有方便的大众阅读,才能将今天的知识和智慧延续下去,才能使各种文明和智慧成果成为全民族的共同财富。

  姚眉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