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红楼梦》成“红雷梦” 各种角色过不舒坦——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新版《红楼梦》成“红雷梦” 各种角色过不舒坦

2010年07月09日 14:01 来源:辽宁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新版《红楼梦》开播以来,争议不断,在网上更是激起骂声一片。如果以关注率和收视率来判定一部电视剧的成败,新版《红楼梦》也许能够称得上是完成了“任务”,可以自我安慰地认为至少播出以来赚取了足够的眼球。然而,口碑几乎一面倒地唱衰,无论幕后还是幕前都成了观众揶揄的对象,如此境遇又实在是尴尬至极。

  因为对《红楼梦》原著的喜爱,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和观众,记者从新版《红楼梦》筹拍阶段就开始关注这部电视剧。翻拍经典名著必然要背负超过普通电视剧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压力,尤其是《红楼梦》这部代表中国小说艺术成就最高峰的巨著,另一方面,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深远影响也加重了新版《红楼梦》的负担。但是,压力同样也是动力,以今天的拍摄条件来说,新版《红楼梦》具备前所未有的优势,再造经典的希望不可谓不大。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压力并没有推动新版《红楼梦》把创作焦点放在创作本身,从筹拍到播出,创作被太多商业化运作方式所裹挟,因此,虽然今天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新版《红楼梦》画面精致、服装华丽、演员青春少艾,但是,内容却错漏百出,“雷”点频现,人物设计莫名其妙。只能说,当经典名著遭遇彻底的商业运作,艺术创作行走在荒诞的轨迹上,最终出品的只能是一个怪胎。

  谁“绑架”了新版《红楼梦》

  相信许多人都记得那场发生在2006年至2007年间的声势浩大的红楼选秀活动,整个比赛几乎历时一年,其间发生过各种光怪陆离的炒作,来自全国10大赛区的万千少男少女卷入到这场作秀效应远大于挑选演员的活动中去。若论轰动效应,红楼选秀或许比不上超女快男,但是,如果站在剧组挑选演员的方式这一角度来说,新版《红楼梦》确是前无古人、盛况空前。

  选秀期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有很多人愿意再去读《红楼梦》,甚至愿意调动自己的经验,愿意调动自己的记忆,来讨论这些演员是不是更像《红楼梦》的角色,其实所有这些调动过程,本身就是对红楼文化的一个推广的过程。这个红楼选秀活动,它在客观上肯定是起到了扩大红楼文化在今天的生活当中的影响。 ”这一观点固然是从正面角度积极看待红楼选秀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在评选过程中不断传出的内定、下车、换人等新闻热料,却是这场选秀留给大众最深刻的记忆。那么,究竟人们是否真的能够通过这样一场大戏一般的真人SHOW活动加深对《红楼梦》本身的认识和了解,就真是只有“天知道”了。

  回想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演员甄选过程,同样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同样是选择名不见经传的新人,也同样经过几轮的筛选,但是,两场同质的活动却呈现出相异的结果,予人不同的感受。如果平行两个时空,对两次甄选加以比较,可以很轻易对比出“纯粹”和“杂乱”的两种不同景象。一边是简单从作品出发,以创作为根本目的,甄选的原则综合原著和演出的实际需要;另一边则带着浓重的商业味道,评选标准混乱,夹杂各种利益的纠缠,炒作的味道远远大于艺术创作。因而,自孕育期就先天不足的新版《红楼梦》,播出后被更大规模地质疑,也就不足为奇了。

  围绕新版《红楼梦》而存在的各种角色,都过得不舒坦

  一位名为“边唱歌边开车”的网友在微博写了以下一段颇为幽默的评语:“《红楼梦》原著让人看痴了;电视剧旧版让人看哭了;电视剧新版让人看疯了。 ”“被看疯”的观众绝不在少数,在新浪微博搜索关键词“红楼梦”中,几乎看不到一条正面评价的留言。几天前,导演李少红在宣传新版《红楼梦》时当场发火,指责传媒过于苛责,她说:“媒体一直以挑刺的眼光来看待我们,只写负面报道,从不写我们好的地方,这是什么心态?反复黑《红楼梦》,这太武断了。或许你们这么做是为了追求发行量,但请想一想这样对我们主创人员是否公平? ”针对她的发言,有网友反问李少红,“我不是媒体,不是枪手,只是一个单纯学中文的人。我想说我耐着性子看到今天,只想把我书架上那两套《红楼梦》砸她脸上去。本就是败笔,还不让人说了。李少红的姿态实在太难看了。你说媒体对你不公平,你对曹雪芹就公平了?! ”

  观众觉得不公平,李少红觉得不公平,现在连曹雪芹也有人替他不公平……似乎围绕新版 《红楼梦》而存在的各种角色,都过得不舒坦。客观地说,新版《红楼梦》的场景、画面、拍摄技巧都十分炫目,首款预告片更是颇有电影的感觉。拍过《大明宫词》、《橘子红了》的李少红,将唯美发挥到了极致,但是,包装始终不能代替实际内容,播出后观众纷纷质疑剧中没了原著的味道,从人物设计,到配乐,再到具体情节,都让人觉得十分诡异。

  尽管声讨声不绝,新版《红楼梦》成了观众口中的“红雷梦”,但是,它的收视和销售却一路飙升。有媒体报道,新版《红楼梦》二轮播出和海外销售以及电视剧周边产品的收入都相当理想,“李少红的《红楼梦》赚了接近亿元。 ”在商业时代,最大程度获取利益的商品便是成功的,那么,可以说,新版《红楼梦》相当成功。不过,正如抛开新版《红楼梦》表面的炫目后,观众看到的只是苍白的内容,虽然新版《红楼梦》获取了商业上的成功,但,艺术上却成为一大笑柄,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文化持守不应为商业彻底妥协

  “新版《红楼梦》怎么到处都充斥着恐怖、诡异?演员表演严重脱离原著,充满了炒作。是用钱堆出来的一部闹剧。看来,经典不可复制;人们留下的只有对新版的失望和对旧版的回忆。 ”网友“秦淮河之夜”的留言代表了许多人失望的情绪。

  当文艺创作被过度的商业化所裹挟时,总是会令作品本身发生变异。不久前,记者曾专访国内多位著名文艺批评家,他们在谈到文学作品被影视改编的问题时,几乎都认为会影响到文学的纯粹性。当然,身处当下时代,文学不可能拒绝影视,也不可能独立于时代之外而存在,但是,对于文学创作者和影视创作者来说,基本的文化持守并不应该彻底为商业所妥协。从新版《三国》到新版《红楼梦》,名著被改编成影视作品背后的文化缺失,不能不令人反思。

  本报记者/王 研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