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镇巷子口镇发现张栻后裔?若确认可解悬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莲花镇巷子口镇发现张栻后裔?若确认可解悬案

2010年07月19日 16:09 来源:长沙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长沙朱张渡口新立的朱熹、张栻塑像。资料图片
67岁张运东(左)和40多岁的张希都声称是张栻的后人。 范亚湘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莲花镇巷子口镇发现张栻后裔?

  如果能够确认,历史上一大悬案“张栻绝嗣”说将被打破

  张栻是南宋一代学宗,曾主管岳麓书院教事,使岳麓书院闻名遐迩,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去世后葬于宁乡县巷子口镇官山村其父张浚墓旁。长沙湘江边的“朱张渡”就是为纪念朱熹和张栻而命名的。

  历史上存在“张栻绝嗣”的说法,也就是说他断了香火。但是近日记者得到线索,岳麓区莲花镇龙洞村现有2000多名张姓人士声称是张栻的后代!这一说法是真是假?记者前往龙洞村进行了采访。

  “张栻绝嗣”说的来龙去脉

  1165年,33岁的张栻(字敬夫,号南轩)受湖南安抚使刘珙之聘,主管岳麓书院教事。15年后,张栻去世,葬于宁乡县巷子口镇官山村其父张浚墓旁,张栻在浙江为官的弟弟张杓请张栻生前好友朱熹撰写了《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据该碑文记载:“(张栻)子焯,承奉郎,亦蚤世,二女,长适五峰先生之子胡大时,次未行而卒。孙,某、某,尚幼。后数年,胡氏女与某亦皆天。呜呼!敬夫已矣,吾尚忍铭吾友也哉。”朱子记述张栻后人的情况十分悲凄,依此,后人认为张栻“绝后”了。

  后来,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张左司传》中记述张栻之后说:“子焯,承奉郎,早卒。”这一说法更加坚定了张栻“绝嗣”之说。

  张浚是四川绵竹人,官至宰相,亦是南宋有名的抗金志士。明代四川巡按刘黻在《访求贤后裔主守祠墓疏》中透露,当时宁乡县令胡明善依据明朝典制的有关规定,欲在张浚父子墓园建造祠堂,然而由于张氏在本地无后,以致“祭祀坟墓,无人主持”,遂移文四川,访寻其后。刘黻即访求张栻的后裔,结果亦无所得,深叹绵竹“故乡之地,子姓无传,诚可为悯”,“张氏子孙不知何时式微”。按照该记载,元明时期绵竹、宁乡两地皆无张氏后裔。

  族谱记载龙洞张姓多为张栻后裔

  但是,记者在莲花镇龙洞村,看到该村67岁村民张运东持有一本1948年修订的《张氏族谱》,族谱记载张栻“配宇文氏赠夫人生子焯炳……(炳)配刘氏生子明经明养明衍明缣明隆。”张运东声称自己是张栻第30代传人,“我们龙洞村的张姓大多是张炳第7代孙张汉沦之后。元朝末年,汉沦公和他的弟弟汉清公从江西吉水同迁湖南。汉清公迁到了益阳一带,汉沦公首迁长沙北门鸳鸯井一带,因龙洞可以西眺宁乡巷子口镇官山张浚张栻之墓,东望张浚生前做官的长沙和张栻身前主持的岳麓书院,所以,汉沦公就在此定居了下来。”

  据龙洞村负责人彭勇智介绍,近5000人的龙洞村张姓人口就占了70%。“在这些张姓人中,其中有一部分却是张栻长子张焯之后。”40多岁的张希自称是汉沦公第21代传人,他说前不久在翻看村里另外张姓的谱时,发现他们却是张焯之后,“这部分张姓在村里约有 600多人。”

  既然张栻还另有子,那为什么朱熹在《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里没有记载?对张栻文化多有研究的长沙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刘伟民认为,虽然历史文献资料显示朱熹和张栻“交往甚密”,“但朱熹和张栻的交往主要是利用书信进行学术交流,张栻一生与朱熹只见过两次面。这一点,从朱熹《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就可以看出,朱熹写到‘孙某、某’说明他对张栻家庭的基本信息并不是很清楚,如果两户人家来往密切,何至于连对方孙子名讳都不知道呢?”

  所以,刘伟民支持张栻除有子焯外还另有子炳的说法。不过,记者注意到,在《宋史》之《度宗纪》和《文天祥》中,就有关于张栻还有子焕、炳的记载,但该说法一直没有其他相应的文本记载,也没有相关的学说支撑。

  张栻后裔全球有150万人

  张南轩后裔(全球)联谊会秘书长、张栻第34代传人张拥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据我们掌握的可靠信息,全球南轩公后裔有150万人,张浚的后裔有270万人。”

  记者提出,清代多种《张氏家谱》关于张栻“后代”的排列,乃追宗认祖所致,不足为信。张拥军笑着说,这几年,张南轩后裔(全球)联谊会在组织后裔进行联谊和大力弘扬张栻的思想的同时,“也一直在从事正本清源的工作。”

  “实际上,全球声称张栻后裔的人员达到了200多万人。这几年,我们通过不断梳理,能够确认的只有150 多万人。但就是这150多万人中,也不乏‘追宗认祖所致’。张栻后裔大多生活在湖南长沙、益阳、娄底和邵阳一带,其中也不乏金发碧眼的欧美籍人士。”张拥军表示,由于朱熹在张栻碑文中的记载,张栻“绝嗣”说一直以来缺乏有力的证据予以打破。

  张拥军表示,他将和几位张栻后裔一起到莲花镇龙洞村进行考察,“如果能够确认莲花镇龙洞村的张姓为张栻的后裔,那至少可以打破成为历史悬案的‘张栻绝嗣’说。”

  龙洞村四处可见张栻遗风

  记者在莲花镇龙洞村采访时发现,该村被层峦叠嶂簇拥着,翠竹连绵,溪水潺潺,田陌交错,鸡犬相闻,乍一看还真以为到了世外桃源了。

  彭勇智告诉记者,居住在龙洞村的张栻后人在此繁衍生息了30余代,他们晨耕暮读,与世无争,却生活得非常惬意,而且大部分的村民都能知晓诗词格律,平时大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地互为唱和。

  刘伟民近日在龙洞村采风时发现,这里乡风民俗醇厚古朴,到处洋溢着“里仁为美”的和谐气氛,“与他们谈诗论文,没有半点官样文章的虚情假意,出口成章,刻烛成诗,令人感觉又回到了唐诗宋词的辉煌时代。可以这样说,张栻遗风在龙洞村四处可见。”

  “两铭世业,百忍家声”,是张家的祖联。刘伟民和张氏族人曾探讨过张栻的后代为什么近千年来一直保持着非常低调的生活态度,“他们虽然不知其所以然,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张栻去世后,其后人对当时的政治黑暗是唯恐避之不及的,故只能远走高飞,以免招致秦桧余孽的迫害,保存张氏血脉最后的一息孤忠……之所以张栻子嗣能延续到现在,其‘百忍家声’的祖训确实发挥了重要的思想作用。”

  另一支张栻后人在宁乡低调生活

  刘伟民认为,刘黻在《访求贤后裔主守祠墓疏》所说的宁乡寻访不到张栻的后裔之说不能成立。

  “其实,朱熹碑文中所说的张栻另外一个孙子以及后人一直在宁乡县巷子口镇一带低调地生活着。”刘伟民说,张浚张栻父子都是力举抗金的名士,张栻去世时,正值秦桧当道,“秦桧残酷打压忠良,张栻后裔为了躲避秦桧的陷害,只好低调生活。乃至到了明朝,张栻后裔仍不敢公然示人也就很正常了。”

  2006年,文物部门对宁乡县巷子口镇巷市村清代古民居建筑群——“兰花屋场”进行考察,在屋场内一张姓村民家中发现一部创谱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的《张氏族谱》,文物部门结合《宋史》、《长沙郡志》、《宁乡县志》以及《张氏南轩通谱》等史料进行考证,发现居住在“兰花屋场”的张氏家族就是张栻的后裔。

  《长沙郡志》说:“张镗,字讷翁,宁乡人,南轩之后。”史料表明,张镗生前所居之地为宁乡一带,其曾祖父为张栻。1997年修订的《张氏八续支谱》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沩宁张氏始祖为镗公,因起兵勤王抗元,为元将崔斌俘获杀害。其长子惟孝因父殉难……退隐沩山。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