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和教育先驱熊希龄:毛泽东说“人民不会忘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慈善和教育先驱熊希龄:毛泽东说“人民不会忘记”

2010年07月23日 09:22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编者按:

  今年7月23日是熊希龄诞辰140周年,也是他创办香山慈幼院90周年。"一生赤诚爱国盼中华振兴半世慈善办学为民族育才",这是在湘西凤凰古城熊希龄故居正室木门两侧的一副对联。它简要而准确地概括了熊希龄的一生。在谈到熊希龄时,毛泽东曾说:"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做过许多好事。"现在我们寻访他在北京的足迹,既是是为了缅怀这位慈善与教育事业的先驱,也是为了让更多有能力的人向他一样,关注底层民众的疾苦。

  链接:熊希龄,字秉三,1870年7月23日生于湖南凤凰县,光绪进士。他早年曾协助中国当代史学家陈寅恪的爷爷、晚清名臣陈宝箴在湖南推行新政,崭露头角。民国成立后,他跻身政界,曾出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后因不满袁世凯的独裁统治,愤而辞职。退出政界后,他全心致力于社会福利和教育事业,修水利、救灾民,创办了驰名中外的香山慈幼院,成为著名的爱国慈善家和平民教育家。

  "当代红色官窑"的创世人

  鲜为人知的是熊希龄还对我国瓷业的发展做出过特别的贡献。1905年,熊希龄在湖南醴陵筹建湖南瓷业学堂和瓷业公司,聘请国外技师,购买先进设备,大胆创新,在传统釉下青花的基础上,发明了釉下五彩的烧制技术。这些釉下五彩作品一经问世,即轰动国内外瓷界,先后参加南洋劝业会、意大利都朗世博会、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均获金奖。新中国成立后,醴陵釉下五彩恢复生产,成为国宴用瓷、国家礼品瓷、国宾馆专用瓷,被誉为"当代红色官窑"。

  新文化街53号是熊希龄在北京的故居

  新文化街旧名石驸马大街,这是一条与复兴门内大街和宣武门西大街平行的东西向长街。以抗日名将佟麟阁命名的佟麟阁路,与新文化街成十字形相交,构成这一带的交通主干道。这条街之所以被称为石驸马大街,是有出处的。据明史载:"宣宗二女,顺德公主,正统二年,下嫁石璟"。也就是说,宣宗的第二个女儿顺德是在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后的第二年,下嫁石璟,驸马府就建在这条街上。成化十五年(1479年)石璟死于驸马府中。500多年过去了,石驸马府今在何处?有人考证过,清代的克勤郡王府就建在驸马府的旧址上。

  为寻访熊府,我从新文化街东口西行,不多远看见路北有座中西合璧式建筑,砖石结构的两层灰色楼房沉稳而庄重,这就是清末设立的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后发展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鲁迅先生曾在此执教,现为鲁迅中学。再向西不远,看到路北有座五间三启的王府式大门,油饰一新,华丽而气派,显然是刚刚经过大修的,这就是熊希龄故居。

  新文化街53号曾是与曹雪芹关系密切的克勤郡王府

  新文化街53号,是熊希龄当年在北京的府邸,但也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宅院,其前身是克勤郡王府。第一代克勤郡王岳托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礼亲王代善的长子,战功卓著,但在清入关前即死于军中,后被追封为克勤郡王。以后子孙被改封为平郡王,到乾隆后期又复封为克勤郡王。岳托的重孙纳尔苏袭平郡王爵,他的福晋是曹寅的长女,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亲姑姑,他即曹雪芹的姑父。

  曹雪芹的亲姑姑她与纳尔苏共生下福彭、福秀、福静、福瑞四子,他们都是曹雪芹的姑表兄弟。其中长子福彭幼年早慧,才华出众,受到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赏识。福彭幼年即被康熙养育宫中。雍正四年,19岁的他袭平郡王爵。雍正六年被选入内廷,与皇子们一起读书,其中就有弘历(后继位为乾隆)。他与弘历关系密切,深受重用。

  曹雪芹的父亲被革职回京后,曹雪芹常来这里看望姑姑一家,成为出入平郡王府的常客,他对大表哥福彭非常敬佩。有些红学家考证,《红楼梦》中北静王的原形即是平郡王福彭。

  辛亥革命后,末代克勤郡王晏森无一技之长,生活窘迫,不得已将王府卖给了以从事慈善事业而著名的熊希龄。

  熊希龄曾在府内设立水灾善后事宜督办处

  民国六年(1917)夏,京畿、直隶地区,即今北京郊区、河北地区发生了数十年不遇的大洪水,淹没了100多个县,近两万个村庄,600万民众受灾。当时已退出政界的熊希龄奉命督办水灾善后事宜,督办处就设在府内。自幼受其母亲吴氏"恤贫拯荒,育婴施医"义举的影响,很是关心底层民众的疾苦。当年11月熊希龄就开办了慈幼局,收养灾民的孩子。他原设想慈幼局只开办数月,待水灾平定后,即可把这些孩子送回家。不料灾后仍有数百孩子无人认领。于是,临时性的慈幼局发展成开办了数十年的香山慈幼院。

  熊希龄后来还在府内一度开办过中华大学,也设立过矿物局等。

  熊希龄的原配夫人朱其慧知书达礼,贤惠善良。她支持丈夫的慈善事业,内外操劳,积劳成疾,于1931年不幸早逝。悲痛之余,为纪念亡妻,熊希龄于1932年毅然将全部家财,包括这所王府全部捐献给了中国人民救济会北平分会,开办教育和福利事业。

  熊希龄故居现为百年老校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的部分校舍

  前几年,我曾进院内考察过。院内结构依然像王府一样,分中、东、西三路,但中路的正殿已不存,只有东翼楼。后部保存较完整,内门、后寝,与东西配房、后罩房均有。东西跨院内还有不少原有建筑。当时虽觉得院内比较破旧,但仍能感到王府的气势与尊贵。

  王府修缮后,据报道根据清代郡王府规制,复建了府门、东西配殿、西翼楼、前东西转角房等建筑,使王府建筑基本恢复了旧日风貌。百年老校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的部分班级,搬到了府内,为古老的府邸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看到修缮一新的王府,我想再进去观赏,但被门卫拦住。他说,学校里放假,不许参观。我带着一丝遗憾离开。我想,半生辛苦办学的熊希龄故居用于名校,熊希龄夫妇若地下有知,也会感到欣慰吧。

  寻找香山公园内慈幼院的建筑遗存

  正当我准备进一步寻访熊希龄在北京的足迹时,一位新加坡友人来到北京。他是做教育工作的,听我讲了熊希龄的人生经历后极感兴趣,表示愿与我同去寻访。今夏酷热难当,但我们仍约定一同前往香山。终于等到太阳偷懒的一天,天空有些阴沉,我们驱车直奔香山。

  途中,我向友人讲述了香山慈幼院的创办经过。1917年水灾过后,原来在慈幼局收养的灾民孩子,还有数百名无人认领,熊希龄决定办一所长期的孤儿学校,收养和教育孤贫儿童。当年北京城内没有合适的地点,大总统徐世昌与前清皇室内务府协商,将已废弃的香山静宜园拨出,供慈幼院使用。慈幼院于民国八年(1919)春动工,年底初步完工,民国九年(1920)10月正式开学。起初慈幼院只有男女两校,经过数年的发展,至1926年已成为有一个总院和六个分院的完善的教育机构,分院包括豢养园(幼儿教育)、小学、中学、师范、职业教育等。慈幼院提出了"德、智、技、群"的四育方针和"培养健全爱国之国民" 的目标。先进的教育理念,优秀的师资,完善的设施,使香山慈幼院很快成为誉满全国的最优秀的慈善教育机构。

  听完我的讲述,新加坡友人迫切地想看慈幼院的实况。他问:"慈幼院还在吗?"我告诉他 :"慈幼院已不在了,但香山还有许多慈幼院的建筑遗存。" 新加坡友人还好奇地问道:"香山也象万寿山一样,是一座美丽的皇家园林吗?"我肯定地答道:"是。早在金代,这里就修建了香山寺和行宫。清康熙时正式建香山行宫,到乾隆时更是大兴土木,建了许多亭台楼阁,定名静宜园。当时园内有二十八景呢。""这二十八景现在一定修得更美丽了?""不,1860年的英法联军和1900年的八国联军将香山静宜园焚烧洗劫一空,清末时已是一片废墟。""真可惜!"新加坡友人深深地叹了口气。

  我继续为新加坡友人讲述这段变迁的历史:"从1920年到1948年熊希龄建立的香山慈幼院一直在使用香山静宜园。一座慈善学校在近30年内独用一座皇家园林,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上可能也没有第二座吧"他应声说道。"1956年政府将香山开辟为公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也恢复了一些景点,现在的香山公园更象一座富有野趣的山林公园。"

  在我们交谈中,汽车很快到了香山东宫门。进门前,天空竟飘起了细雨,更使人感到一丝清凉之意。

  香山慈幼院总院与男校就是现在的公园管理处和香山别墅

  进香山东宫门,迎面是修复一新的原静宜园主殿勤政殿。从殿堂向右拐,顺着园路向北,不远处有个铁栅栏门,门旁挂着香山别墅的牌子。进入大门,南面是现在的香山公园管理处。这正是当年慈幼院总院所在地。不远处有一座小楼,当时是河南军阀张镇芳捐款所建,称为镇芳楼。是当时慈幼院的董事会、院务会开会的地方。李大钊、胡适、张伯苓等知名人士,都曾先后担任过慈幼院的董事,当时他们也一定常常进出此楼吧。

  当年慈幼院总院的北面曾是一片空地,在这里建起了慈幼院的男校。男校是西式平房,东一排是宿舍,北、西、南三面是教室。大致围合成一个口字型,口字型中央是庭院和旱冰场。现在这里就是著名的香山别墅,原宿舍和教室改为客房,原学校的食堂即是现在别墅的餐厅,而原来的旱冰场已是建起了花坛。

  男童们在男校学习文化和科学知识,同时整个香山都是他们进行体育锻炼和军事训练的场地。当时四至六年级的学生组织了童子军,他们经常在香山攀登、露营,进行军事训练和爱国教育。森玉笏、朝阳洞、香炉峰顶,都曾留下过他们的足迹。

  蒙养园宾馆是当年的蒙养园

  出香山别墅,往西北方向走不远,只见在绿树掩映中,一段红墙格外醒目。走近看,门上刻着蒙养园三个金字。新加坡友人问:"蒙养园是什么意思?""蒙养是指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当时是收养、教育学龄前儿童的场所,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

  蒙养园的门上,原刻着熊希龄题写的对联"亲亲如己所生,幼幼及人之幼"。横批是"蒙以养正"。未达学龄的孤儿,在这里收养并接受最初的教育,他们学唱歌、画画、讲故事、猜谜语,大一些的孩子学算术,看图识字。园里制定了《儿童习礼法》,要求孩子从小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规范,和勤劳俭朴的生活习惯。园里设施很完善,不仅有各种玩具和体育器材,还有花园和植物园,种植着各种庄稼,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自然,培养农事观念。

  我们进小院,看到有民国初期建筑风格的小楼,也油饰一新,现在是集住宿、餐饮于一体的宾馆,为纪念蒙养园名为蒙养园宾馆。

  慈幼院里的实习工场

  从香山别墅再往北,直至眼镜湖之间,这片面积不小的地方,当年是慈幼院的四院,即为学生提供职业教育的场所。为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自立技能,慈幼院极为重视劳动和职业教育,制定了"劳动法",规定学生"按其身体之强弱而定工作之轻重,以发达其个性、本能及兴趣,为将来择业之基础。"这里曾建有木工场、铁工场、陶工场、织布场、绣花厂等,还建有养蚕室、养蜂厂、苗圃、农场等。四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天都要参加一定时间的劳动。现在这里仍可看到慈幼院当年的许多建筑遗存。

  新加坡友人一直饶有兴致地随我寻访、察看慈幼院的建筑遗存,并不时赞叹:"规模真大,在九十年前能有这样的慈善教育机构,在英美先进国家也少见呀!"看完劳动实习场地,他突然问:"女校在哪里?""别急,我们马上去看。"

  香山饭店就是在慈幼院女校旧址上建造的

  我们沿着原路南行,过东宫门往南不远,见到一池碧水,三面环山,林木葱郁,青山绿树倒映湖水中更觉幽静,这是静翠湖。从静翠湖前右转,眼前出现一片白墙青灰色饰线的建筑,既有我国古典园林的意趣,又有江南水乡的神韵,且颇具现代感。新加坡友人感到意外,大声赞叹"这就是香山慈幼院女校吗?太漂亮了!"我纠正说:"这不是慈幼院女校,是1982年建成的香山饭店,设计师是世界知名的美籍华人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啊,是这样,那女校在哪里?"我说:"这里原来是清朝皇室的寝宫,叫中宫。当年女校就是建在中宫的旧址上。后来香山饭店又建在女校的旧址上。现在香山饭店的餐厅,就是原女校的食堂。"他听明白了,随之感叹到:"原来他们是这样的继承关系。历史就是这样发展,地理遗址也在不断演变啊!"

  沿静翠湖再往南,我们去了双清别墅。这是熊希龄建的别墅,他任香山慈幼院院长时长期住在这里。

  让双清别墅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是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随着党中央由西柏坡进京,住在此地。在此指挥渡江战役,筹建新中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著。

  北辛村旁的熊氏墓园

  熊希龄一生赤诚爱国,他的爱国情怀也贯穿在慈幼院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在每天的晨会上,他经常介绍国内外大事,面对日寇的侵略,他更是教导学童们要与国家共兴衰,与民族共命运。"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他表示:"国难当头,已及眉睫,国若能救,虽死犹荣。"在他的组织下,慈幼院组织成200人的义勇军,女生加入红十字救护对,开赴上海战区。长城抗战开始后,熊希龄亲携长女熊芷及部分师生组成救护队,奔赴前线。

  1937年冬,熊希龄赴香港为抗战募捐,日夜操劳,不幸于同年12月25日,因突发脑溢血,溘然长逝,享年67岁。他的继室夫人毛彦文继任院长,面对沦陷时期各种苦难,继续支撑着香山慈幼院。

  1992年5月受毛彦文委托,香山慈幼院校友会代表赴香港将熊希龄的骨灰迎回北京,安放在香山脚下北辛村附近的熊氏墓园。

  我们出了香山公园北门,沿着用花岗岩石条铺就的一条小路东行,这条路叫煤厂街。因香山和碧云寺一带产煤,旧时把开采出来的煤,堆积在碧云寺东南的空场上,明代时叫"煤营儿",民国年间改称煤厂村。1949年煤窑方停止开采,堆煤处两侧盖起了房屋,形成街道,称煤厂街。眼前的煤厂街上,有许多卖山货、工艺品的店铺和餐馆,十分热闹。

  沿煤厂街东行不远南拐,可看到一片不大植满松柏的墓园。细雨中的墓园,更是满目苍翠。拾阶而上,看到莲花座上一块石碑,锩刻着熊希龄先生的生平业绩。碑后是墓地,墓碑上刻着的"先考熊公秉三之墓",是蔡元培先生于民国二十七年题写的。站在熊希龄墓前,我又想起了毛泽东的话:"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  陈溥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