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肃的“八十后”新生活:新时代的“定海神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阎肃的“八十后”新生活:新时代的“定海神针”

2010年07月23日 13: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阎肃的“八十后”新生活

  正是因为其在政治与艺术中能做到很好的协调,阎肃被空政喻为“定海神针”

  文/吴丹

  7月初,中央电视台的青歌赛以空政文工团获得团体一等奖最终落下帷幕。对于青歌赛最令观众熟知的莫过于监审席间那位讲起话底气十足、掷地有声的老者,他就是已经连续11届坐镇青歌赛、来自空政文工团的阎肃。青歌赛自1984年首次举办至今,阎肃亲眼见证了它的所有改革与变化。无论是青歌赛、春节晚会还是其他选秀节目,26年与电视台合作的经历让阎肃总结出两点,“电视台之所以总请我去,第一是因为我敢说真话,第二我从来不说违反现行政策的话。”

  “对党忠诚,始终把献身党的文艺事业作为永恒信念。”这也是空政给予阎肃最集中评价。在新时代的今天,这样的忠诚与信念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更被需要——无论在体制内外。

  红歌时代的主旋律

  1955年阎肃被调入空政文工团,在团内工作已有55年,至今80岁高龄仍未退休。现为空政原歌舞团编导室一级编剧,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笑称这是“少有的特殊待遇”,像他这样“老了还赖在职位上不走的”在别的文工团从未有过。

  1959年阎肃写出了至今依然在部队被广泛传唱,被誉为“空军之歌”的《我爱祖国的蓝天》。1964年他的成名作歌剧《江姐》一鸣惊人,引起全国轰动,一年内演出257场,场场爆满,成为红色经典的代表作品。一曲“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的《红梅赞》,家喻户晓,人人传唱。阎肃因此受到毛泽东的接见。

  歌剧《江姐》和它的词作者阎肃一样,不论时代变迁,始终在作为一个被需要的角色,一再出现在大众视野。

  迄今半个多世纪以来,它已经被连续复排五次,演出500多场。1977年粉碎四人帮后《江姐》第二次复排;1984年第三次;1991年为庆祝建党70周年复排第四次。其中传唱度最高的就是那首红遍大江南北的《红梅赞》。阎肃难掩兴奋地说,“到现在你到玉渊潭、景山公园里头,还能听到老头老太太唱这首歌。”

  2007年为向十七大献礼,歌剧《江姐》第五次复排,并且初登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这一次,它的命运悄然发生了一些改变。

  当考虑到时代口味的变化,原来时长为三个小时的《江姐》现在被删减到两个多小时。“改啦,现在是缺胳膊少腿,”阎肃对此非常痛心,他无奈地表示,“不知道是哪里来的规矩,说现在看戏的习惯就是两个小时。”“和我说有些老同志坚持不了那么长时间,年轻人也坚持不了。可我怎么就能坚持呢?”

  除了删减内容,《江姐》第五次复排的最大改动在于让空政美声唱法的80后演员王莉担任江姐这一角色。对于这部经典的民族歌剧来说,放弃民族唱法而采用美声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与尝试。王莉对于内容上的删减和阎肃的理解不太一样。王莉认为删除了国共不友好的部分是考虑到时代的需要,像蒋家王朝、国民党不好这样的字眼全部都删掉了,毕竟现在国共已经不再是敌对关系。重点是要传达江姐的爱国精神。

  王莉也能理解阎肃的不舍,“对于阎老来说,他其实非常不舍得删,像割他的肉一样,因为他毕竟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有一个唱段阎老是一直向上面要求力保的,就是江姐在狱中拿着红旗说孩子快接过红旗去打天下。这段非常好听,而且对年轻观众有激励作用。”

  然而这一段最终也被砍掉了。“砍得我好心疼,每删一段都好像在割我的肉一样。”面对新的要求,阎肃不得不忍痛割爱。“国民党的部分砍掉了,叛徒的部分砍掉了,每个人物的出场唱段也砍掉了,甚至连一些对话部分也都砍掉了。”阎肃可以如数家珍般地数着这些被砍掉的片段,却已不能在舞台上再次复制这些经典,只能看着它们在新时代的要求下成为过去。

  被时代选择的信仰

  80年代以后,阎肃的创作作品逐渐减少。不论在文工团内,还是在社会上,他依然很忙,他更多地在电视台协助策划晚会节目。

  1983年创作的电视剧《西游记》的《敢问路在何方》是至今大家还都耳熟能详的。90年代初,东欧剧变局势下,阎肃接到任务,用了18天的时间创作出歌剧《党的女儿》,当时的总书记江泽民看后赞扬道,“这台戏给我们上了一次生动的党课,让我们永远记住我们的政权来之不易。”能够得到党的领导人如此嘉奖,阎肃谈到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我就把握住一条,首先政治任务得完成,尽量艺术性地去完成。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政治上要说的话。”

  正是因为其在政治与艺术中能做到很好的协调,他被空政喻为“定海神针”。

  不过,共产主义并不是阎肃的第一个信仰,少年时期的他,最大的理想是成为“上帝的仆人”。小时候因为家里遭到日军的轰炸,所有的家当全部被大火烧光,阎肃被父亲送到了修道院,因为“那个地方不用交学费,还有免费的衣服穿”。修道院的计划是把他培养成一名神父,为天主传教。后来家境逐渐好转,阎肃离开了修道院,到普通的中学读书。阎肃认为自己最终选择信仰共产主义,是一个时代的选择。他认为其实宗教和共产主义也有相似之处,比如“宗教里的十诫,实际就是共产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后来他发现宗教救不了中国。“那个时候时代裹挟着你,大家以向往延安为荣,如果你不相信解放区,不相信共产党,你就背离了那个时代。”

  新时代中的“定海神针”

  面对当今时代的改变,“80后”的阎肃有自己的担忧。“我生怕被时代的列车甩在后面”。大量的阅读报刊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平均两个小时,阎肃都要做“信息捕捉和信息储存”。一方面这让他每天在食堂吃饭时有了谈资,“别人都爱听我在食堂瞎白话,我说的事他们都不知道。”另一方面这些信息让他在做评委时更加得心应手。“如果别人说的东西我都不知道,那就要了命了。”

  但对于时下流行的东西,阎肃有自己明确的好恶。“你可以不喜欢周杰伦的《双节棍》,但你没有理由不喜欢他的《青花瓷》和《菊花台》。”对于方文山的作词阎肃则觉得港台味太重,“看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我到现在都不理解什么叫‘你无声黑白’(《千里之外》歌词)。”时下年轻人喜欢的选秀节目,阎肃也会关注。“这些节目我也看了不少,像快乐男声的伪娘,我就觉得挺畸形的。”他认为这是一种作秀和炒作,而媒体从中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把一些出格的,低级的,本不该提的事情愣是给炒出来”,“整个节目的导向都是有问题的”。

  就在阎肃在跟记者们谈这些不满时,几次被电话打断,他一直在对打来电话的人做着同样的解释,“抱歉,我真的没时间……未来几周也都有安排了,真的没有时间。”挂了电话,阎肃无奈地说,“湖南卫视《快乐男声》的负责人,昨天晚上就打电话让我去他们那儿当评委,我可不敢去,要是上来俩伪娘,我要是不骂才怪呢。”

  而对于江西卫视的选秀节目《中国红歌会》,阎肃却是截然相反的态度,他主动要求去《中国红歌会》做评委。《中国红歌会》是国家广电总局唯一特批的可以突破“不得上黄金时段”“不得直播”的限制的大型电视选秀节目。从2006年开始已连续举办四届。阎肃说,主动要求当《红歌会》的评委,是因为“自己写了很多红歌,也希望年轻人多唱红歌”。他认为红歌对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种激励,而《红歌会》更是传统与时尚的一种巧妙结合。同时,他期待该节目发挥一个更重要的功能,“为那些品味低下的同类节目起到正确的指引导向作用”。 ★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