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扫黄打非”:封堵关闭淫秽色情网站1.9万个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全国“扫黄打非”:封堵关闭淫秽色情网站1.9万个

2010年07月26日 10:47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删除淫秽色情信息135万条 ●封堵关闭淫秽色情网站1.9万个 ●关闭未备案网站34.2万个

  记者7月23日从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座谈会上获悉,在2009年12月至2010年5月底开展的打击互联网和手机网站传播淫秽色情信息专项行动中,各地各有关部门周密部署,标本兼治,网络传“黄”得到有效遏制。截至5月底,全国共删除网上淫秽色情信息135万条;封堵、关闭淫秽色情网站1.9万个,其中手机网站1.5万个;关闭未备案网站34.2万个,其中手机网站3000多个。

  抓好源头治理 确保整治取得长效

  在专项行动中,工信部和三大电信运营商强化对业务推广渠道等环节的信息安全管控和应急处理,对存在管理缺失、违规推广的116家企业进行清退,暂行终止业务合作,并与其余414家开展业务推广合作的企业重签信息安全协议,建立了合作伙伴推广渠道报备机制;对743家接入服务商进行全面排查,对发现存在层层转租问题的89家予以清退,并通过检查服务器、业务协议、域名、IP地址等用户资源使用情况,开展对层层转租问题的日常监测工作;对1915家签订手机代收费协议的合作伙伴进行逐一清查,对流程不规范、资质有问题的237家予以清退,完善手机上网代收费管理制度,启动对计费点常态化监测的技术手段建设工作。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全面实施域名实名注册,停止解析涉“黄”域名4085个,并将3089个涉“黄”域名持有者列入黑名单。

  此外,结合网络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工信部和三大电信运营商还完善了各关键环节的业务流程、制度规范,制定了宽带网络接入、WAP网站内容和互联网搜索引擎服务等相应的管理规定,完善了互联网行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体系。针对涉“黄”网站变换域名、动态跳转逃避监管等建立了网站黑名单联动管理制度和互联网行业管理跨省联动机制,对涉“黄”网站实施跨地区、跨企业联动处置,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建设来实现对网络信息安全的长效管理。

  强化技术防范 落实相关管理责任

  为全面掌握互联网主体信息和业务运行态势,实现对网络涉“黄”关键环节的常态化监测,提升对信息安全事件的预防、控制能力,工信部和三大电信运营商迅速推进各项技术手段建设工作。目前,网站备案系统改造工作已经完成,手机网站内容拨测系统、业务监测系统、企业资源管理平台、手机WAP网关违法有害信息发现过滤等系统建设工作正在按专项治理计划全速推进,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前建设到位。

  专项行动开展期间,各地对因责任不落实、管理不到位、措施不完善导致制“黄”传“黄”的相关基础运营商、接入服务商、内容服务商、网站管理人员等进行了责任追究。北京市网管办对6家传播低俗信息的网站负责人进行了诫勉谈话,并监督网站对相关责任人给予降职、开除的处罚。江苏省通信管理局对两家为未备案网站提供接入的服务商给予了行政处罚。河南省通信管理局对违规接入未备案网站和传播低俗信息网站的4家公司分别给予了处罚。

  发挥媒体作用积极调动社会力量

  从2009年11月23日起,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出“大量色情网站出没手机网站——聚焦手机网络色情”,由此拉开整个手机“扫黄”风暴的序幕,此后,《焦点访谈》栏目相继播出“聚焦手机网络色情”之“谁是推手、谁在受益”、“免费色情网站背后的利益链条”等9期专题节目,推动了专项行动的深入开展。与此同时,《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专门成立了手机“扫黄”专题报道小组,全面追踪、深度挖掘相关线索,为专项行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其中,仅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提供线索、中央媒体刊发的相关报道和点评就达400余条,搜狐、新浪等网络媒体先后转载157万余条。

  与此同时,各种社会力量也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投入到这场网络“扫黄”战役中来。中科院规划战略局专门向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推荐了由其所属科研人员组成的网络“扫黄打非”工作咨询专家组,专门就专项行动中的相关技术问题提供咨询和建议。北京市组建了“妈妈评审团”,由法律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家庭主妇等组成的评审人员,以“儿童最大利益优先”为基本原则,对互联网上暴力、色情、恐怖等低俗信息的内容进行举报、评审,形成处置建议反映给相关管理部门。广东省开展了万名母亲网络护卫行动,发动广大母亲和家庭成员积极行动起来,为净化网络、保护孩子献计出力,参与签名的母亲超过10万人、网络点击率达100多万、举报不良信息2.2万多条。 (记者赖名芳)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