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遗毒弹埋中国遍布15省区 化学炮弹超过40万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日遗毒弹埋中国遍布15省区 化学炮弹超过40万枚

2010年07月29日 15:05 来源:法制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日遗毒弹埋中国 遍布15省区

  仅化学炮弹就超过40万枚 挖掘进展缓慢 发现的4.7万枚武器全部在中国临时保存

  现状

  遗弃化武分布15省区

  仅炮弹就超过40万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违反国际法,多次使用化学武器。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有确切使用时间、地点及造成伤害情况记录的多达1241例, 造成中国军民伤亡高达约20万之众。

  1945年日本投降后,日军将大量化学武器掩埋在中国。根据中日双方专家的探测,仅化学炮弹的总数就超过40万枚。

  日本政府为处理遗弃在中国的化学武器,于1999年3月成立了内阁府大臣官房遗弃化学兵器处理办公室。

  该办公室的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截至2009年12月,在中国15个省区的58个地点发现了日本遗弃在华的化学武器。

  其中以东北三省最为集中,几乎覆盖了中国东北、 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南沿海的大部分省区。

  2000年12月起,日方共实施了22次来华挖掘回收工作,总计挖掘出4.7万枚遗弃化学武器。

  目前,这些化学武器在中国的临时保管库中保存。

  进展

  中国外交部证实

  首枚销毁工作年内启动

  7月19日,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院长倪百鸣在接受媒体专访时透露,第一枚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销毁工作即将启动。

  倪百鸣说,根据国家和军队的总体部署,该院承担了大量协助处理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的工作。这个任务越往后越艰巨。从今年的情况来看,主要的任务是要启动第一枚化学武器的销毁。

  倪百鸣还表示,该院同时将协助日方在吉林、河北、黑龙江等地进行日本遗弃化学武器的探测、挖掘、鉴定和保管工作。

  中国外交部于2000年1月设立“日本遗弃化学武器处理办公室”,目的在于处理遗弃化学武器。该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证实,中日双方就销毁化学武器问题已经取得一定进展,确实将在今年内对遗弃化学武器进行销毁。

  日遗化武分布图

  (截至2010年1月)

  已暂作处理的地区

  确切埋弹地区

  数量待核实的埋弹地区

  呼伦贝尔

  伊春

  黑龙江

  齐齐

  哈尔

  吉林

  哈尔巴岭

  吉林市

  沈阳

  抚顺

  辽宁

  内蒙古

  河北

  唐山

  呼和浩特

  巴彦淖尔

  太原

  石家庄

  藁城

  山西

  濮阳

  江苏

  南京

  杭州

  浙江

  安徽

  合肥等

  信阳

  河南

  湖北

  武汉

  岳阳

  长沙

  宜春

  江西

  湖南

  广东

  广州

  广西

  南宁

  75毫米呕吐弹

  75毫米毒气弹

  90毫米呕吐弹

  105毫米呕吐弹

  90毫米毒气弹

  105毫米毒气弹

  150毫米呕吐弹

  150毫米毒气弹

  已挖掘出的

  遗弃化学武器实物

  中日两国在此建大型销毁设备

  ●挖掘过程

  遗弃在华化学武器的挖掘工作需要进行严密的调查与周全的准备,下面以吉林省哈尔巴岭的挖掘工作为例,由日本内阁府大臣官房遗弃化学兵器处理办公室的负责人介绍挖掘工作的过程。

  此次挖掘工作开始于2008年7月28日,到8月25日结束,持续近一个月。

  挖掘流程示意图

  1.砍伐周边树木并修路

  2.设置处理设施

  3.清除武器表层沙土并挖掘

  4.鉴定武器

  5.封装并存放武器

  本版撰文/记者 陶韵西

  实习生 赵展 制图/毛京东

  日军遗弃的化学武器种类及杀伤效果

  毒气弹

  日军内部称呼:黄色药剂

  症状:使皮肤大面积溃烂,吸入后会引发肺水肿导致死亡

  窒息弹

  日军内部称呼:蓝色药剂

  症状:对咽喉、支气管产生强烈刺激,致使窒息死亡

  血液弹

  日军内部称呼:茶色药剂

  症状:对体内铁离子产生影响,导致细胞无法呼吸,从而致死

  呕吐弹

  日军内部称呼:红色药剂

  症状:对眼睛、鼻腔等造成刺激,产生呕吐、咳嗽、头痛、胸部压迫感等症状

  催泪弹

  日军内部称呼:绿色药剂

  症状:对眼睛造成刺激,使其产生剧烈的疼痛,如果大量吸入会暂时性失明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