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元提价谁“险恶”?业内:华谊举动造成产业裂痕——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5元提价谁“险恶”?业内:华谊举动造成产业裂痕

2010年07月30日 13:0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就像两个贼,刚刚偷到一笔财宝,还没来得及全部运走呢,就开始为分赃不均打起来了。”一位业内人士用这个不算准确但十分形象的比喻,为笔者概括了华谊兄弟将《唐山大地震》(以下简称《唐山》)最低限价提高5元的原因,以及由此暴露出的制片方和电影院之间的矛盾所在。在电影产业刚有蓬勃发展的势头时,在对这个有可能变得更大,但现阶段依旧不算大的蛋糕的切分上,华谊借对自己的强势影片《唐山》的单方面提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给影院一个措手不及。对于之前一直兴奋地期待《唐山》上映的影院来说,华谊这次让他们很不爽。

  毫无征兆的5元提价

  在经历着世界杯期间的票房淡季时,7月22日要上映的《唐山》就像将要破晓的一缕曙光,几乎是所有影院的期待和安慰。但这个安慰后来变为惊愕和不满。在距《唐山》上映仅剩一个月时,华谊突然向全国各大院线发出通告称,将该片的最低限价提高5元。

  具体是这样的。北京、上海、广州A类城市最低票价35元,成都等B类城市最低30元,C类城市最低25元。对于提价的原因,华谊方面的解释是,他们除了希望通过此举能在多方利益分成中获得更多利益外,更重要的是对电影品质的自信。导演冯小刚说得更加直接,他说此次提价是针对影院,他甚至用“险恶”来形容某些偷漏瞒报票房的影院。他说:“就算我们最低票价定在15元,影院也不会便宜卖观众。影院卖了70元给观众,却按15元跟片方结算,一张票他抽走60%的利润,这样拍电影的人必死无疑。”

  但提价效应还是很快波及到了观众。7月19日,一名高校学生在某电影论坛发帖表达了自己的震惊:他所在学校的电影院把《唐山》票价定为35元一张。他说学校的电影院“跟商业影院同步上映的电影一般卖15元至25元,《阿凡达》刚上时30元,从来没有超过30元的”。

  和商业影院比起来,高校的35元就看起来很美好了。据了解,《唐山》上映以来,北京万达国际影城CBD店的定价是80元,参照《枪王之王》、《危情谍战》的70元,该片的高价位显露无遗。在B类城市,《唐山》的定价也达到了60元。华谊针对影院的提价,最终为之买单的还是观众,有业内人士用“羊毛出在羊身上”一语道破。

  谁更“险恶”?

  此次华谊提价引发的争议和讨论,让很多人终于弄清楚了票房分账、最低限价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有苦说不出的影院,更是可以借此大倒苦水,拿出具体数字来解释:作为电影产业的下游,影院只是个微利行业。

  广东一家影院的负责人告诉笔者,关于各方对票房的分账比例,行业标准一般是:影院分50%,院线分7% ,发行方和制片方分43%。影院的分成看似最高,但运营成本也高。北京某影院的负责人为笔者详细列举了一家影院维持运营的各项支出占票房收入的比例:税、电影专项资金8.5%,分出去的片账45%至50%,房租12%左右(这项不同影城差异很大),折旧通常是总投资额÷6年,运营费用15%,推广、招待2%左右。算下来,影院的利润还占不到所分得的票房收入的20%。

  业内人士告诉笔者,在微利的压力下,大部分影院要赚钱,就会大量出售团体票。“比如一张票零售价70元,某单位一次性买500张,就降到30元一张。观众拿着这张票去看某部电影,如果该电影的最低限价是15元,影院出票就出15元,另外的15元就是影院的利润了。”他说目前这是行业的规则。而华谊此次提价5元,正是表达对影院此种做法的不满。

  这就给影院带来了尴尬,提高最低票价将会使影院利润空间变小或者倒贴钱。比如北京的影院,在已经提前将团体票以30元的价格售出的情况下,华谊将《唐山》的最低限价提高到35元。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影院可以选择是自己贴这5元钱还是让观众补,但大部分影院还是会把这部分成本转嫁给观众。一位业内人士解释:“这笔钱对于一家财务制度成熟的影院来说是很难出的,所以只能让观众出了。”

  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此次提价事件不仅是对影院有多大影响的问题,“远比这个要深远”。“华谊提价是单方面违反了现有体系,而且上映前一个月才告知影院,这说明了手握强势影片的华谊在与终端的沟通与博弈中缺乏尊重。这在产业的上下游间造成了裂痕。”也有人认为,现在零售价已到观众购买力的临界点,影院主要靠团体票、兑换券吸引大量观众,如果这次涨价行为控制不好,就把团体票观众得罪了,“影院将第一个受到市场的惩罚,到头来也必将殃及制片方和发行方”。    

    晏  戈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