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从“欲望都市”走向“绝望主妇”——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别从“欲望都市”走向“绝望主妇”

2010年07月30日 13:31 来源:新闻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的“剩女”现象正在越演越烈。最近,为避免在人民公园遭惨烈“厮杀”,越来越多的“妈妈团”直奔“前线”,到张江地铁站截堵 “张江男”。 “为女儿,我们不惜战高温、迎酷暑、拉老脸,不达目的不罢休。”一位妈妈这样告诉记者。 (7月29日上海《青年报》)

  抛开上海的“剩女”现象不谈,我们先来说说美国的剩女。前段时间,网上有个转载率非常高的帖子,叫做“美国无剩女”。作者说,这倒不是因为美国没有大龄未嫁 (比如30-35岁)的女士,其实“剩女”在美国也是一个社会现实,但它并没有成为一个令人焦虑的话题,因为晚婚甚至不婚,只是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言下之意就是,“剩女焦虑”只是社会文化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的中国的特产而已。

  我不知道这位作者到底在美国生活了多少年,认识多少快乐的大龄未嫁无友女青年,但他的结论显然与美国的流行文化相悖——如果 “剩女”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美国观众何以多年如一日、津津有味地收看美剧《欲望都市》?这样一部宣扬女性独立自主的电视剧,到最后,女主角凯莉还不是高高兴兴地嫁给了“大先生”,而她的另外三位闺密也走入婚姻?所以说,不要以为“老女不嫁,踏地呼天”只是中国土特产,美国的情况也差不多。对于这一点,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妄自菲薄。

  “剩女”何以怕“剩”?原因也是通行的:来自社会和家人的压力,个人的生活规划,此外还有女性相比男性最大的劣势:生育年龄的制约。尤其是在中国,未婚妈妈备受压力,除非打算一辈子不要小孩,否则结婚还是最佳途径。美国的一项研究说,25岁至35岁的女性对 “剩女”处境最为敏感,这也是中国所谓“女大当嫁”的年龄。过了35岁呢,亲朋好友都见怪不怪了,自然也就不来呱噪了。但那也意味着,该女士当上妈妈的机会越来越微薄,看人家梁洛施三年生仨那么轻松,年轻就是最大的本钱啊。

  除了欧洲某些国家外,“剩女”确实成了很多国家的社会问题,相应地也就有了很多解决之道:婚介机构和网站的兴起、单位组织的单身联谊、亲朋好友的介绍、或者像新闻中说的那样去“剩男”出没场所广发征婚传单。美国一位专栏女作家还专门出了本书,教育那些挑三拣四的“剩女”们,主动放下寻找白马王子的不切实际的梦想,给“第二好先生”一些机会。只要经营得当,就能获得婚姻幸福。

  对于以上种种“灭剩”的办法,只要当事人自己接受,确实能够解决问题,我都愿意举双手赞成。但我想指出的是,美剧《欲望都市》确实拍出了“剩女”的挣扎,但这些挣扎还是以自由和希望为前提的,比“剩女”更惨的是《绝望主妇》中已婚女性的痛苦。因为“剩女”们容易量化,有话题性,她们自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此相比,有几个女人能勇敢站出来说自己就是“绝望主妇”一枚?她们的问题往往是遮遮掩掩,乏人问津。已经有专家提醒说,结婚目的的“不纯粹”,必然为日后的婚姻生活埋下不幸的伏笔。 “结婚狂”是可以理解的,为了一个 “已婚身份”而结婚的做法,却值得商榷。所以,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一方面可以积极“灭剩”,一方面也得知道一辈子不结婚也是一种无可厚非的个人选择,并且要为这些人群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看着妈妈在烈日之下为自己的终身大事奔走,有几个女儿能坐视不理?但如果用各种温柔的压力逼着她们仓促之间走出“欲望都市”,却沦为一个 “绝望主妇”,那其实并不划算。   吴小鲁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