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粤语不会消失 推广普通话也要弘扬岭南文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专家:粤语不会消失 推广普通话也要弘扬岭南文化

2010年07月31日 08:51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在研讨会上发言。 记者邵权达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广州文教、社科界专家昨召开座谈会热议弘扬岭南文化

  “粤语不会不存在的,大家放心吧。”在昨日下午举行的以“推广普通话和弘扬岭南文化”为主题的专家研讨会上,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表示“粤语不会消失”。来自广州文艺界、社科界、教育界的代表们齐聚一堂,热烈发言。大家认为,普通话和粤语并不对立;推广普通话,弘扬岭南文化都是我们的责任。

  粤剧本身即融合多个地方剧种精粹

  红线女在发言中以自身经历举例说:“我从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学普通话。长大以后开始工作,也经常使用普通话。即使在生活中,有时到街上买东西,都会用到普通话。有同事愿意讲普通话,有同事愿意讲粤语,我们都表示欢迎。”她接着说:“普通话讲着好听,唱起歌来也好听。我们国家这么大,剧种都有两三百个,不存在方言消失的问题。无论你是用普通话叫我,还是用粤语叫我,我都很高兴。不要怕粤语‘遗失’,粤语不会不存在的。”

  粤剧演员倪惠英接过红线女的话说,中华民族文化都是源出一脉,粤剧本身就是在梆子、二黄、声腔的基础上,融汇了多种不同地域的艺术形式而形成的,“普通话和粤语并不对立。推广普通话,弘扬岭南文化都是我们的责任。”

  广东外语艺术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左虓说:“不光‘老广州’们对粤语有感情,我们外地人对粤语也有感情,我的小孩既能讲流利的普通话,又能讲地道的粤语,这就是我希望并愿意看到的。进一步将广州文化发扬光大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文化在多元共存中走得更远

  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梁凤莲则建议,在宣扬广州文化包容的同时,也要倡导对本土文化的自豪与尊重,只有这样历史感才不会减弱,真正的文化才可以在多元共存中走得更远。

  广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梁正祥简要介绍了广州市近年来在弘扬岭南文化艺术方面的举措和成果。政府通过整合资源,把广州粤剧团、广州红豆粤剧团合并组建广州粤剧院,并将南方剧院和江南大戏院打造成粤剧演出的基地,创作了《刑场上的婚礼》、《三家巷》等一批有影响的精品剧目,繁荣了粤剧演出市场。政府同时还积极扶持本地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现在广州有250多个“私伙局”(以演唱粤曲为主的民间曲艺团体)遍布各区县,他们都在积极挖掘和传承岭南文化。广州还以中国音乐金钟奖为平台,积极开展本土音乐的推介工作,使广东音乐、曲艺的演出形成常态化。

  “书同文,语同音,历来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广州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陈聪在介绍“推普”工作情况时强调,“不是要普通话就不要广州话,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我们从来没有忘记积极传承和保护方言,促进多元和谐良好语言文字的环境形成”。

  主持座谈会的广州市社科联主席顾涧清表示:“讲粤语也好,讲普通话也好,一样好听。文化就像一个内存极大的通用软件,语言就是最大的界面,语言一定要开放,要包容,要多元。”

  新闻背景:“推普废粤”谣言从何而来

  今年5~6月,广州市政协组成17个调研组,对亚运环境的有关问题进行认真细致的调研,并在7月5日的市政协常委会上对此进行了专题议政,其中一份是《关于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应增加普通话节目播出时段的建议》。该建议的背景是希望方便来穗参加比赛和旅游的国内外宾客了解亚运和本地新闻资讯,方式是希望广州电视台增加普通话的播出频道或时段。

  该建议提出后,有一些人士和媒体故意歪曲了事实,提出“保护粤语,岭南文化垂危”,“粤语保卫战”的说法,“推普废粤”的说法由此产生。7月19日,广州市委副书记苏志佳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明确表态,个别人所说的“推普废粤”的情况并不存在,市委、市政府从来就不曾有过“废除粤语”、“弱化粤语”的想法,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以及弘扬岭南文化的过程中,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不但没有矛盾,而且还可以相得益彰。7月25日,广州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所谓“推普废粤”是一个伪命题,“弱化粤语”的担忧实无必要,纯属子虚乌有。普通话和粤语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热爱普通话热爱粤语,已经成为一道展现广州多元文化与包容精神的独特风景。苏志佳的访谈文章以及广州日报评论员文章引起了社会各界积极反响,使不少市民从盲目跟风参与热议变成理性地反思。7月28日下午,广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再次重申从未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有过“推普废粤”的表述和意思,广州依法、依规、依情、依理都不会搞所谓的“推普废粤”。

  (记者刘海健、毕征 通讯员穗宣)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