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昨天”的“80后”能否撑起未来中国文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没有昨天”的“80后”能否撑起未来中国文坛?

2010年08月02日 08:5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目前,由韩寒主编的杂志《独唱团》的热销引发了社会各方的评论和反思。

  “80后”作家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已走过了10年。10年间,他们惊人地在文学图书市场上崛起,其不俗的市场影响力,使他们越来越不容忽视。但他们的作品则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虽然很少得到评论界比较严肃的专家的肯定和赞扬,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作品没有文学价值,而是形成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文学现象。某些人虽然被书商和媒体追捧成神童,但只能用“走红”描述他们的图书,虽然一本接一本地出版,但其中有许多的确是文化泡沫。

  ●消费时代的“宠儿”

  个性大于文学性

  青春文学的“暂时辉煌”

  “80后”文学主要包括青春文学、武侠奇幻文学和另类文学,其中以郭敬明和张悦然为代表的青春文学已经成为图书市场的“宠儿”。郭敬明曾经以《幻城》和《梦里花落知多少》接连在2003年文学畅销书排行榜上位居前列,由他主编的青春杂志《最小说》也成为内地最畅销的杂志之一。而张悦然也以《葵花走失在1890》等作品赢得年轻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辉煌的市场销售业绩和庞大的读者群似乎给这些青春文学作家们带来了无数的荣耀和明星般的光环,但是青春文学的作品大多着眼于“好看好卖”,过于迎合青少年们并不成熟的心理,因而作品往往缺乏思想内涵。不少作家和文学评论者对此现状表示担忧。著名作家陆天明曾说,文学是用生命铺垫的,青春文学只能是“暂时的辉煌”。某知名文学评论者也指出,目前青春文学类图书的畅销恰恰说明了他们是在消费文学,而不是在创造文学。

  武侠奇幻文学兴起

  武侠奇幻文学是近年来内地文坛的一个新鲜亮点。坊间流行的武侠小说原本是以港台地区的金庸、古龙等人的创作方式形成的一种类型小说。“80后”作家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后,武侠文学也出现了一个崭新和繁荣的局面。以小椴、沧月和步非烟为代表的武侠奇幻作家们,通过网络和《今古传奇·武侠版》等杂志迅速走红。年轻的读者们迫不及待地宣告:内地的新武侠已经独立成为一个武侠时代。青年女作家步非烟甚至宣称要“革掉金庸武侠的命”。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武侠奇幻小说中所表现的自由和想象是非常可贵的,这恰恰是既往的中国文学中最欠缺的。因此这可以看作是‘80后’写作为中国文学带来的一股新风。”但是,目前武侠奇幻小说中的众多作品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却是不争的事实。

  从乡土文学到叛逆的一代

  大多数成名的“80后”作家都是出生或者成长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他们的作品中几乎不曾涉及乡土生活的体验。农村作者和乡土题材稀缺就是当下“80后”文学的总体弊病。目前知名度较大的“农村80后”作家只有李傻傻一人,他“本色写作”乡土题材是其脱颖而出的关键。

  另外,过于表现叛逆和另类也是“80后”作家引人关注的问题,其中以韩寒和春树最为明显。韩寒为了文学写作,几门最基本的课程都不及格,以致连高中也没读完。春树同样从高中辍学,开始自由写作。她的另类表现在她一直在写“残酷青春小说”,她的文字试图表达“80后”一代人在理想、情感、欲望以及成人世界之间的奔突,展示叛逆一代的青春伤口。

  商业嗅觉敏锐 依靠想象写作

  “80后”作家目前似乎普遍面临一个尴尬困境:一方面,他们的作品很好地适应了市场经济文化的法则,在图书市场上呈现出一片繁荣的局面;另一方面,正是由于“80后”文学作品过于商业化,导致其缺乏文学内涵,受到主流文学的冷落和质疑。

  书商和媒体的“合谋”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传媒的多元化,“80后”作家作品的传播方式与传统作家有了天壤之别。传统的作家发表作品主要通过文学期刊,得到一定认可后,再出版成书进入市场。在这个过程中,评论家和学者对作品有严格的审查来确保其文学内涵。而“80后”作家身处网络信息时代,要么通过在网络上发表作品,要么直接出书面对市场。“80后”作家和市场的关系更为直接,他们的作品只有迎合青少年的心理才能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没有昨天”的“80后”

  “80后”作家和传统作家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文学的断裂。他们的文学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作家们大多是在大量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生活阅历进行创作的,所以在他们的作品里有厚重的现实感。而“80后”作家们却截然不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80后”作家们只需坐在电脑屏幕前敲几下键盘,就可获得任何信息以及各种生活的体验。经验的碎片、浅阅读、削平深度、消费符号与趣味等,都是许多“80后”作家作品的特征。著名作家王蒙就曾坦言,他对“80后”作品的整体印象是“没有昨天”,缺乏中国特色。

  相对单一的读者群

  庞大的读者群是“80后”作家崛起的重要依托,而这个读者群的主体是中学生。对此图书出版人路金波认为,中学生喜欢青春、武侠、奇幻这种类型的小说和杂志。在动漫和互联网熏陶下长大的“80后”和“90后”的文化消费已经自成系统。但张颐武指出,年轻人写作,年轻人消费,是一种不健全的自我消化和自我循环,这样的创作很难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不少批评家也说,传统作家都能拥有较广泛的读者群,而“80”后作家的读者却集中在中学生,这反映出他们在创作上还存在不少问题。

  ●向主流文学的转型

  能否撑起未来中国文坛

  当下,“80后”作家已逐渐迈入而立之年,随着人生的成熟,他们显然不能停留在“小我”意识加想象天赋的创作层次。如何实现自我写作的转型是“80后”作家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

  创作上的转型

  从2006年开始,“80后”作家纷纷推出所谓转型之作,公开地要撕掉“80后”的标签。代表作品有韩寒的《光荣日》、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张悦然的《逝鸟》等。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向“80后”正式告别。其实,一两部作品的转型并没有什么意义,重要的是他们需要找到合适的“巨人的肩膀”,在传统文化和经典作品中汲取养分,让他们的作品中有历史感和现实性。青年评论家夏烈指出,在崭新的时代语境下,“80后”作家需要寻找一个自己的文学信仰,清楚应该继承什么、发扬什么和探索什么。此外,“80后”作家生活和写作于一个越来越商业化和媒体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他们需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让自己的文学理想在相对纯净的天地里徜徉。

  向主流文坛靠拢

  主流文坛对“80后”作家们的态度一开始似乎是冷落和无视的。毕竟起初他们的作品很容易被人认为是缺乏思想性和艺术性、曾经大量存在并且迅速消失的中学生的写作。此外,“80后”作家大多是从网络走出来的,这样边缘和另类的生存方式也不被主流文学认可。但随着“80后”作家的许多代表人物在市场和媒体的影响力的扩大以及众多学者和评论家对“80后”写作的讨论与研究,主流文学也开始关注这个群体。2007年4月,中国作协邀请了郭敬明、张悦然、李傻傻等“80后”作家座谈。在随后中国作协公布的新会员名单中,“80后”的郭敬明、张悦然、蒋峰、李傻傻等人赫然在列。主流文坛的关注与提携,对于面临着从青春写作到成熟写作转型的“80后”作家有着重要的意义,张扬个性与勇于创新固然可贵,但尊重经典和历史却更为重要。

  “80后”作家是中国文坛未来的中坚力量,他们能否承担中国文学的重任尚未可知。虽然这个群体曾经被称为“垮掉的一代”,遭受了质疑和冷落,但现在他们正逐渐被学者和评论家认可和接受。某评论家曾说,“80后”作家给中国文学带来了一股新的感觉化思潮。张颐武也认为,整个文学的发展结构从“80后”开始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给21世纪中国文学添加了丰富的内涵。 赵建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