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十年 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齐头并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西部大开发十年 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齐头并进

2010年08月06日 16: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西部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也是中国近代革命的重要根据地,留下了为数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和革命纪念地。据统计,西部12个省区市现有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900余处,这些文物既是各族人民繁衍、生息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民族开发西部、建设西部的历史丰碑。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以来,西部12个省区市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西部地区文物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文物经费投入大幅增长

  2001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逐步加大中央对西部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在农业、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卫生、计划生育、文化、环保等专项补助资金的分配方面,向西部地区倾斜。”“国家安排的补助地方文化设施建设、广播电视建设投资和文物经费,向西部地区倾斜”。

  在该政策的指引下,10年来,国家对西部各省区市文物保护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各地也加大了经费投入,为西部地区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国家文物局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文物事业费达到97.9亿元,“十一五”以来年平均增长幅度为37%。其中内蒙古、重庆、四川、贵州、甘肃、宁夏、新疆等西部省区市的文物事业费增长幅度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贵州省增幅更是高达83%。2009年全国人均文物事业费为7.34元,西藏、新疆、宁夏、陕西、内蒙古等西部省区超过国家平均水平。2009年,西部12个省区市文物事业费较2006年增加了14亿元,平均增长幅度43.9%,其中四川增加了3.4亿元,陕西增加了1.9亿元,新疆增加了1.7亿元。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四川省文物保护经费保持逐年大幅增长。中央投入从2000年的875万元增加到2007年4320万元,2008年更是达到1.4亿元;文物总经费从1555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7770万元和2008年的18670万元。此外,全省共下达了两批汶川地震灾后中央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基金,总数已达20.9亿元。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陕西各级政府对文物事业重视程度日益增加,文物保护经费逐步得到落实,投入不断加大。1990年为4600余万元;2004年为26547万元;2007年达到68318万元; 2008年达到69217万元,为全省文物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费支持。

  2008年,宁夏获得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为1600余万元,是1978年的200倍。2005年,国家下拨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390万元,2008年增加到500万元。同时,宁夏也设立了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在中央和宁夏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宁夏大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部分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的重大险情得以排除。

  法规制度建设稳步推进

  为保证文物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不受损害和各项文物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国家和各地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为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2000年8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西部地区各级政府与有关部门妥善处理好文物保护同经济建设间的关系。2000年9月,国家文物局在乌鲁木齐召开西部文物工作会议,部署西部文物保护工作和东部地区对口支援等。

  2003年5月30日,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届人民政府第十次主席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将每年6月份的第三周定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宣传周”,广泛普及文物保护法的相关知识。2007年3月3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文物保护法〉办法》公布,随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交河故城遗址保护条例》出台。为配合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新疆各地也陆续颁布实施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楼兰故城遗址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等12个地方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初步形成了新疆文物保护法制体系,有效地推动了新疆文物事业的法制化建设进程。

  2004年7月2日,云南省根据国务院通知精神,发出了《关于加强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完善科学决策和监督机制,使世界遗产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2007年,云南省颁布《云南省建设工程文物保护规定》,为做好配合公路、铁路、电站等国家大型基本建设项目的考古调查和文物搬迁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

  200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修订颁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又先后批准出台了《银川市西夏陵保护条例》、《银川市贺兰山岩画保护条例》、《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配套法规,拟订了《民间文物流通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文物保护法规体系。

  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顺利实施

  10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西部地区一大批重点文物修复工程成功实施,文物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近年来,国家先后安排资金3.8亿元,实施了布达拉宫、萨迦寺、罗布林卡维修保护工程,2009年8月23日,三大重点文物保护工程胜利竣工。2007年1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投资5.7亿元实施的大昭寺、扎什伦布寺等22处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工程;同时,西藏自治区财政也安排资金1亿余元,实施了日吾其金塔、丹萨梯寺、向康大殿、达杰林寺、鲁定颇章、同卡寺、邦纳寺等30多处全区抢救性保护维修工程和50多处文物单位的安防、消防工程建设。在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的同时,文物部门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惠民富民”“确保农牧民增收”等精神,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吸纳当地农牧民群众参与文物工程建设,帮助群众增收,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在近几年实施的文物保护工程中,共使用农牧民工4万多人次,增加农牧民现金收入4000多万元,1000多万元用于购买当地的原材料,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农牧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且无一拖欠农牧民工工资现象。

  新疆先后完成了尼勒克吉林台水库、特克斯恰甫其海水库、和静察汗乌苏水电站工程、塔什库尔干下坂地水库、恰甫其海南岸干渠工程、伊吾拜其尔墓地、哈密央打克佛寺的考古发掘等一批重点项目,取得了大量考古收获和成果;配合阿拉山口至独山子输油管线工程、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精伊霍铁路、阿勒泰市克孜加尔水库、公路建设进行了考古调查、发掘,库车晋十六国砖室墓、哈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先后被列入2007、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3年至2004年,国家投资1400万元的青海塔尔寺大金瓦殿重点修缮工程圆满竣工;2008年,国家文物局将塔尔寺维修工程列入全国重点维修项目,下拨经费2500万元,开始实施九间殿、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等维修工程;2004年至2005年,由国家文物局批准维修的玉树县藏娘佛塔及桑周寺重点维修工程完工;2001年以来,由国家文物局批准维修的同仁县隆务寺修缮工程陆续实施;2008年,贵德县文庙及玉皇阁古建筑群修缮工程设计方案已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开始实施修缮,第一阶段工程已完工。

  2000年6月,国务院批复了《三峡工程淹没区及迁建区文物保护项目和保护方案》,其中,重庆库区的文物为752处,包括地下文物506处,地面文物246处,需要搬迁保护90项、原地保护58项、留取资料98项。截至目前,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文物保护任务基本完成,确保了三峡工程各阶段按期蓄水目标。三峡文物的抢救保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继黄河水库后又一次全国规模的文物保护大会战,也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配合大型基本建设实施文物保护的一次创举,其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分省负责、分级管理、强化监管的基本理念已成为开展跨区域文物保护工作的成功经验。

  2006年起,按照国家文物局的统一部署,甘肃省组织实施了长城资源调查项目,目前已完成明长城调查。甘肃省遗存的明代长城总长度1738.3公里,居全国第一。2000年至今,甘肃先后完成了秦安大地湾征地和F901大厅加固、宕昌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维修、张掖马蹄寺千佛洞加固维修、武威天梯山石窟围堰和大佛加固维修、安西东千佛洞加固、玉门关汉长城保护、莫高窟南区中段木栈道加固修复、安西榆林窟加固维修、炳灵寺加固维修、安西锁阳城保护维修、北石窟寺岩体加固和渗水治理、莫高窟北区岩体加固、武山县水帘洞石窟群保护修复等40余项重大工程。

  博物馆体系初步建立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西部各省区市迎来了一个博物馆建设的高峰期,初步建立起完善的博物馆体系。

  2008年12月1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纪念日,广西民族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该馆总投资2.5亿元,占地面积130亩,建筑面积3.35万平方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投资和规模最大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百色起义纪念馆、龙州起义纪念馆、柳州市博物馆、河池市革命纪念馆等地市级大型博物馆新馆相继建成开放。截至2008年底,广西全区有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60个,形成了品类多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浓郁的博物馆体系。

  陕西省在“十五”期间博物馆投资规模达到31275万元,进入“十一五”以后,仅2006年和2007年,投资就达28198万元。截至目前,陕西全省共有各类博物馆157座。按全省3600万人口平均计算,大约每23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远远高于每60万人口拥有一座博物馆的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一批新的博物馆建设项目陆续启动,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咸阳博物院、渭南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壁画珍品馆、西安碑林博物馆新石刻艺术馆、西安半坡博物馆半景画馆等一大批馆舍已经完成或正在紧张建设中。

  1949年至1978年的30年间,贵州仅有省博物馆一座博物馆。在2000年前,贵州省所辖市、州、地都没有博物馆。2006年11月,遵义市拨款5000万元,兴建了占地1.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201平方米的遵义市博物馆,开贵州省属市、州、地建博物馆的先河。

  2005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向全区批转了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关于全区特色博物馆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在2010年之内,使全区博物馆的总数达到50座,并且在内容特色化、布局重点化、规模适度化、功能标准化、体制多元化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本报记者 刘修兵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